第494集 储粮换技(2 / 3)

加入书签

方向。

还有这犁壁,弧度刚好,翻土时能把土块打碎,比直辕犁翻的土更松软,有利于种子芽。”

李斯听得认真,不时点头。

他让人找来一块木板,按照韩平的描述,大致画出曲辕犁的轮廓,心中已开始盘算如何在秦国推广。

“韩师傅,回到咸阳后,我会在官营作坊设立专门的工坊,让你和另外两位师傅指导秦人工匠制作。

第一批先做一百套,分到关中的试验田,让农户试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韩平笑着点头:“李吏考虑周全。

不过制作曲辕犁需要特定的钢材,普通的铁犁铧容易磨损,得用韩国的灌钢法炼制钢材才行。”

李斯心中一动,连忙问道:“灌钢法?还请韩师傅详细说说。”

韩平解释道:“灌钢法就是把生铁和熟铁按比例混合,加热后反复锻打,炼成的钢材既坚硬又有韧性,用来制作犁铧最合适。

不过这种方法在韩国也是保密的,我这次带来的图纸里没有记载。”

李斯沉吟片刻,说道:“韩师傅,若是你能将灌钢法也传授给我方工匠,我向朝廷申请,再额外赠送韩国三百石粟米,如何?”

韩平眼中一亮,连忙点头:“好,一言为定!

我这就把灌钢法的工艺写下来,交给李吏。”

回到咸阳后,李斯立即向丞相商鞅汇报了此次新郑之行的成果。

商鞅听后大喜,当即下令在咸阳城外设立官营工坊,由韩平等三名韩国工匠指导秦人工匠制作曲辕犁,并采用灌钢法炼制钢材。

同时,商鞅还任命李斯为“农技推广使”

,负责在关中地区推广曲辕犁。

李斯不敢怠慢,立即前往关中的试验田,挑选了十户有经验的农户,每户放一套曲辕犁,让他们试用。

农户们起初对新犁具心存疑虑,认为还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直辕犁好用。

李斯耐心劝说,又让韩平亲自演示如何使用曲辕犁。

韩平牵着一头牛,套上曲辕犁,在田里耕了起来。

只见牛走得平稳,曲辕犁在田里灵活穿梭,不一会儿就耕出了一片整齐的田垄。

农户们看得目瞪口呆,纷纷围上来询问使用方法。

韩平一一解答,还手把手教他们如何调整犁铧的深度。

试用半个月后,农户们纷纷来找李斯,脸上满是喜悦。

“李大人,这曲辕犁太好用了!”

农户张老汉激动地说,“以前用直辕犁,一天耕两亩地就累得不行,现在用曲辕犁,一天能耕五亩地,牛也不费劲。

今年秋收,我家的粟米肯定能多收不少!”

李斯听后,心中大石落地。

他立即向商鞅汇报,请求在关中地区大规模推广曲辕犁。

商鞅批准后,李斯组织官营工坊加大生产,同时在各郡县设立“农技学堂”

,让韩平等工匠传授曲辕犁的使用和维护方法。

短短半年时间,关中地区就推广了五千多套曲辕犁。

次年秋收,关中的粟米亩产较往年提升了三成,多收的粮食装满了各地的常平仓。

消息传到咸阳,秦王大喜,下令赏赐李斯和韩平等工匠,还让李斯将推广曲辕犁的经验整理成册,送到巴蜀、陇西等地区,让更多农户受益。

曲辕犁的成功推广,让秦国尝到了“储粮换技”

的甜头。

李斯趁热打铁,向商鞅提议,与魏国、赵国等东方诸侯国开展类似的合作,用多余的粮食换取他们的先进技术。

商鞅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派使者前往魏国,用八百石粟米换取了魏国的“龙骨水车”

制作工艺。

龙骨水车是一种高效的灌溉工具,能将低处的水引到高处的农田,特别适合在干旱地区使用。

秦国的工匠在魏国工匠的指导下,很快掌握了龙骨水车的制作方法,并在陇西、北地等干旱地区推广。

随后,秦国又用六百石粟米从赵国换取了“三脚耧车”

的制作工艺。

三脚耧车是一种播种工具,一次能播三行种子,播种均匀,还能控制播种深度,比人工播种效率提高了三倍。

推广后,秦国的播种时间大幅缩短,为后续的田间管理争取了更多时间。

在与东方诸侯国开展“储粮换技”

合作的同时,秦国也没有忘记分享自己的储粮管理经验。

李斯整理了秦国的《仓律》、常平仓管理制度、粮食损耗控制方法等,汇编成《秦仓法》,送给与秦国交好的韩国、魏国等诸侯国。

韩国收到《秦仓法》后,立即按照其中的制度改革本国的粮仓管理。

之前韩国的粮仓经常出现粮食霉变、短缺的问题,实施《秦仓法》后,粮仓的损耗率从原来的三成降到了一成以下,储粮安全得到了极大保障。

韩相申不害特意派使者前往咸阳,向秦国表示感谢,并赠送了一批韩国的丝绸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