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集 粮食储备(2 / 3)

加入书签

,确保每户都能领到应得的粮食。

“王大娘,您家三口人,这是六升粟米,您点点。”

老秦接过役卒递来的粮袋,递给一个头花白的老妇人。

王大娘接过粮袋,用手掂了掂,又打开袋口看了看,饱满的粟米让她眼眶一红:“多谢大人,多谢秦吏!

要是没有这粮,俺家孙儿怕是要饿肚子了。”

就在这时,人群里传来一阵骚动。

一个穿绸缎的汉子拨开人群,走到赵陀面前,拱手道:“赵大人,在下是城东的粮商张老三。

您这平粜的价格,比市价低太多,小的们这生意可就没法做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周围的百姓顿时安静下来,都看着赵陀。

赵陀脸色不变,淡淡道:“张老板,如今大旱,百姓无粮可食,你却想着赚钱?秦国的律法规定,歉年时粮商不得哄抬粮价,违者重罚。

我如今设平粜点,就是为了让百姓能买到平价粮。

你要是愿意,也可以从官府这里批粮食,按平粜价卖给百姓,若是敢囤积居奇,休怪我按律处置。”

张老三脸色一阵红一阵白,他知道赵陀说的是实话,秦国的律法向来严格,若是真的违了法,不仅生意做不成,还可能被流放。

他连忙拱手道:“大人教训的是,小的知错了,以后定按官府的规矩来。”

人群里顿时响起一阵喝彩声。

王大娘更是大声说:“还是官府好!

当年俺们逃荒到栎阳,就是靠着官府放的赈济粮活下来的。

如今又给俺们粮,这日子才有盼头!”

赵陀看着百姓们的笑脸,心里也松了口气。

他知道,这就是秦国重视粮食储备的意义——不仅是为了应对天灾,更是为了让百姓安心,让社会稳定。

就像三年前,赵国犯境,秦军在边境作战,正是靠着各地粮仓源源不断地运送粮食,才让秦军没有后顾之忧,最终击退了赵军。

接下来的日子里,栎阳仓每天都按时放粮。

老秦和役卒们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准备,晚上要等最后一个百姓领完粮才休息,累得眼睛都布满了血丝,却没一句怨言。

李斯则每天把放粮食的数量登记在册,然后交给赵陀,再由赵陀上报内史郡。

这天傍晚,赵陀正在书房整理文书,李斯拿着一份账簿进来了:“大人,这是这半个月的粮食用度报表。

咱已经放了两千石粟米,市集上的平粜也卖了一千石,栎阳仓还剩四万两千石粮食,足够支撑到秋收了。”

赵陀接过账簿,仔细看了看,点点头:“好。

对了,城西那些流民怎么样了?”

“您放心,”

李斯说,“流民们都领到了赈济粮,还被安排在城外的义仓里居住。

县府还组织他们去修水渠,每天管两顿饭,还能给点工钱,大伙都挺积极的。”

赵陀欣慰地笑了:“做得好。

流民也是百姓,不能让他们饿着。

修水渠也是为了应对以后的旱情,一举两得。”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一阵雷声。

赵陀和李斯连忙跑到院子里,抬头一看,只见乌云密布,豆大的雨点正从天上落下来。

“下雨了!

下雨了!”

院子里的役卒们欢呼起来,连隔壁的百姓都跑出家门,仰着头迎接雨水。

赵陀站在雨中,任凭雨水打湿衣服,脸上却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他知道,这场雨来得及时,地里的庄稼有救了,百姓们也不用再担心饿肚子了。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栎阳仓里那满满的粮食——那是秦国的底气,是百姓的依靠。

雨下了整整一夜。

第二天清晨,天空放晴,空气里弥漫着泥土的清香。

赵陀带着老秦和李斯去城外查看农田,只见原本枯黄的麦子重新挺直了腰杆,叶片上还挂着水珠,显得生机勃勃。

“大人,您看,这麦子有救了!”

老秦指着农田,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

赵陀点点头,心里感慨万千。

他想起刚到栎阳任职时,老父亲曾对他说:“秦国的官吏,最重要的就是守好粮仓、管好农田。

百姓有粮吃,国家才能安稳。”

如今,他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

这年秋收,关中平原迎来了大丰收。

栎阳百姓们忙着收割麦子,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县府按照惯例,组织官吏下乡收购余粮,栎阳仓又装满了新收的粮食,仓墙上的封条换成了“秦王政六年秋收入仓”

老秦站在粮仓里,看着新堆起的粮囤,脸上的皱纹里满是笑意。

他从怀里掏出一块磨损的木牌,上面刻着“秦”

字——这是他刚当守仓吏时,老仓吏传给她的,说这木牌代表着守仓人的责任。

如今,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