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集 度量衡推广(2 / 2)
?”
“旧秤可上交官府,按重量兑换铜钱,也可自行熔铸为农具,但绝不可再用于交易。”
蒙恬挥了挥手,身后的小吏抬来几个木箱,“这里有新制的铜秤、铜升,诸位今日便可兑换,凡兑换者,还可领取一本《交易核验册》,记录每日交易的度量,日后若有纠纷,可凭册作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众人你看我,我看你,最终王掌柜率先走上前:“俺换!
俺倒要看看,这新制到底好不好用。”
半个月后,临淄最大的市集里,新制度量衡已随处可见。
王掌柜用新铜秤称盐,每称一次,都让客人亲自看秤星,客人放心,他的生意竟比以前好了不少。
有一次,一个从咸阳来的商人买盐,见他用的是新秤,笑着说:“俺在咸阳买盐也是这个秤,不用换算,真是方便!”
王掌柜听了,心里竟生出几分自豪。
而在咸阳的大匠工坊里,陈默正拿着新铜尺,仔细丈量着木料。
他承接的郡府案几订单已顺利完工,县吏查验时,用新铜尺一一比对,尺寸分毫不差。
县吏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你这手艺好,又懂新制,往后郡府的木工活,怕是要常找你了。”
陈默咧嘴一笑,目光落在工坊墙角的新方升上。
那方升是他特意从县府换来的,每次称木料的重量,他都会用方升量出相应的粟米,反复比对,生怕出错。
如今,他不仅能熟练运用新制,还教会了工坊里的三个徒弟,连隔壁卖布的李婶,遇到换算难题,也会来问他。
这日傍晚,陈默收工回家,路过南门,见那方刻着新制的青石前,仍有不少人在围观。
一个孩童拉着父亲的手,指着石上的刻度问:“爹,为啥要用新尺新秤呀?”
父亲蹲下身,指着石上“皆明壹之”
四个字,轻声道:“因为咱们如今都是秦国人了,用一样的尺、一样的秤,买卖才公平,国家才安稳。
你看,往后你去临淄买糖,去邯郸买笔,用的都是咱们咸阳的秤,多方便。”
孩童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伸手去摸石上的刻度,指尖划过冰凉的石头,仿佛触碰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三个月后,李斯向秦始皇奏报,天下各郡已基本完成新制度量衡的推行,旧器收缴率达九成以上,市集交易纠纷减少了七成,关中至巴蜀的粮道运输,因度量统一,效率提高了三成。
嬴政坐在御花园的凉亭里,手里拿着一份来自蜀郡的奏疏。
奏疏中说,因新制推行,蜀郡的都江堰修缮工程进展顺利,工匠按新尺丈量河道,按新权调配石料,比原定工期提前了一个月。
“丞相看,”
嬴政将奏疏递给李斯,嘴角难得露出一丝笑意,“这度量衡一统,看似小事,实则关乎天下治理。
百姓知度量之准,便信官府之公;商贾无换算之扰,便愿互通有无;工匠按标准做工,便保工程之固。
如此,天下方能真正一统。”
李斯躬身道:“陛下圣明。
今工坊仍在铸造新器,待来年春耕前,必能让天下百姓,人人皆用新制,户户皆知法度。”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咸阳宫的琉璃瓦上,也洒在远处市集里那一个个崭新的铜权、铜尺与方升上。
这些冰冷的铜器,承载着一个王朝的意志,正悄然改变着天下的模样,将“统一”
二字,深深镌刻在每一个秦人的生活里,也镌刻在华夏大地的血脉中。
hai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