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集 纺织华章(2 / 2)
草的模样,旁边已经记满了各种染料的炮制方法:红花要与明矾同煮,栀子需加草木灰水,靛蓝则要经过三次酵。
三更天时,阿绫被织坊方向传来的歌声惊醒。
推窗望去,见工坊区的灯还亮着,那是夜班的织工在唱着楚地的歌谣。
她们正在赶制要送往匈奴的&0t;胡风锦&0t;,上面织着骑马射猎的纹样,用的却是秦国特有的&0t;双经双纬&0t;技法。
月光落在远处的粮仓顶上,那里堆满了待运的织物,据说光是准备送往咸阳的贡品,就占了整个工坊月产量的三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次日清晨,阿绫刚走进工坊,就见少府令带着匠人在安装新织机。
那是工匠们仿照墨家机关术造出的&0t;提花机&0t;,机上装着百余根绳索,能让织工同时控制数十根经线。
&0t;有了这机子,织&039;龙凤呈祥&039;锦能省一半时辰。
&0t;匠人们调试机括时,金属零件出清脆的响声,竟与织机的节奏奇妙地相合。
新徒弟里有个叫石兰的少女,来自渭水边的桑田。
她采桑时能凭叶片的纹路判断蚕虫的长势,却总在穿经线时弄错顺序。
阿绫握着她的手穿过综片,忽然想起自己初学织布时,苏娘也是这样教她分辨经纱的正反面。
&0t;你看,这根经线泛着青光的是正面,&0t;阿绫将丝线凑到阳光下,&0t;就像桑叶背面的绒毛,总要朝着同一个方向。
&0t;
午后忽然刮起大风,吹得工坊的窗棂咯咯作响。
阿绫急忙跑去查看晾在院里的染好的丝线,却见苏娘正指挥众人将丝线收进地窖。
&0t;这些是刚用海贝灰染的&039;天水碧&039;,遇风会褪色。
&0t;苏娘的声音被风声吞没,阿绫却看见她鬓角的白在风中飘动,像极了工坊里最上等的银丝。
傍晚清点织物时,阿绫现自己织的凤锦边角处,有根金线不知何时断了。
她没有让学徒拿去重织,而是取来绛色丝线,在断线处织出一朵小小的蒲公英。
苏娘走过时看到了,忽然笑道:&0t;当年我在楚国织&039;楚辞锦&039;,也总在出错的地方藏些巧思。
&0t;她指着那朵蒲公英,&0t;这倒像是秦地的风,能把咱们的织锦吹到更远的地方去。
&0t;
夜深人静时,阿绫坐在灯下给远方的母亲写信。
她特意用染成黛色的麻纸,上面还留着织布时蹭上的丝线。
信里说工坊新收了千担蜀锦,说少府令奖赏的绸缎足够做十件嫁衣,说自己织的锦缎要随着商队去往更遥远的海西。
写到此处,她忽然想起苏娘说过的话:最好的织物,要像秦国的土地一样,既要有容纳百川的胸襟,又要有经纬分明的筋骨。
窗外的月光落在案头,照亮了信纸边缘那缕不小心沾上的金线。
阿绫忽然觉得,这根闪亮的丝线,就像连接着咸阳与天下的商路,一头系着工坊里嗡嗡作响的织机,一头系着各国宫廷里赞叹的目光。
而她们这些穿梭在经纬之间的织工,正在用一根根丝线,编织着属于秦国的锦绣时代。
当第一缕晨光穿过织机的经纱时,阿绫已经坐在新安装的提花机前。
她将《织作法式》摊在机台上,指尖拨动着控制经纱的绳索。
随着机括转动,锦缎上渐渐显出&0t;五星出东方利中国&0t;的字样,每个字的笔画里都藏着细小的云纹,那是她昨夜想出的新花样——用秦国的织法,织出天下共见的祥瑞。
工坊外传来送茧车的轱辘声,新一批蚕茧正从关中各地运来。
阿绫望着窗外渐渐热闹起来的街巷,忽然想起少府令说过的话:如今西域的驼队,波斯的商舶,都在等着秦国的织锦。
而她们织出的不仅是绸缎,更是让天下人看见的,秦国的经纬。
hai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