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集 清末东北开禁与闯关东户籍登记(1 / 3)

加入书签

黑土地上的户籍烟尘

第一章封禁初: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的冬天,比往年来得更早些。

奉天城外的浑河结了冰,冰面上满是从山东、直隶逃荒来的流民,他们背着破旧的铺盖卷,牵着瘦骨嶙峋的孩子,在寒风中瑟瑟抖。

城墙上的“龙旗”

在风雪中猎猎作响,却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威严。

甲午战败的消息像瘟疫一样传遍了关东大地,旗兵们丢盔弃甲的样子还历历在目。

更让旗民们惶恐的是,朝廷的圣旨来了——废除东北封禁,允许关内百姓“闯关东”

“这叫什么事儿啊!”

正白旗佐领巴图鲁坐在暖炕上,猛灌了一口烧刀子,“老祖宗的龙兴之地,就这么让那些‘穷棒子’占了?”

他的管家王福搓着手,小心翼翼地说:“老爷,听说朝廷也是没办法。

日本人占了朝鲜,俄国人又在北边虎视眈眈,朝廷想靠着移民实边呢。”

巴图鲁哼了一声:“实边?我看是想靠着卖地换钱吧!”

就在巴图鲁大牢骚的时候,奉天城的布政使衙门里,新任布政使李恩涵正对着一张东北地图愁眉不展。

他是朝廷派来推行新政的,要任务就是主持东北的户籍调查,登记流民的土地和身份。

“大人,”

师爷递上一杯热茶,“这事儿难啊。

关外这么多流民,都是些没根没底的人,怎么查?再说了,那些旗民的地契也不全,当年圈地的时候,哪有什么正经文书?”

李恩涵叹了口气:“难也得办。

朝廷说了,这是关系到东北存亡的大事。

甲午战败,就是因为咱们东北空虚。

现在开放移民,一是为了实边,二是为了增加赋税。

可这户籍不清,土地不明,怎么收税?怎么防备洋人?”

他指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红点:“你看,这些都是流民聚集的地方。

他们占了旗地,占了官荒,现在朝廷要给他们确权,旗民能答应吗?”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一阵喧哗。

李恩涵皱着眉问:“怎么回事?”

一个衙役跑进来,气喘吁吁地说:“大人,不好了!

城外的流民和旗兵打起来了!”

李恩涵猛地站起来:“走,去看看!”

第二章冲突乍起

奉天城外的官道上,挤满了人。

一边是穿着破旧棉袄的流民,一边是穿着盔甲的旗兵,双方剑拔弩张,眼看就要打起来。

为的流民叫陈老实,是山东菏泽人,带着一家老小闯关东,在一片荒地上开垦了几亩地。

没想到今天来了几个旗兵,说那地是旗地,要把他们赶走。

“这地是我一镐一镐刨出来的,凭什么说是你们的?”

陈老实红着眼,手里紧紧握着一把锄头。

一个旗兵头目冷笑一声:“凭什么?就凭这是大清的地,是我们旗人的地!

你们这些‘蛮子’,来了就占,还有王法吗?”

“王法?”

陈老实啐了一口,“我们在关内活不下去,才来这关东讨口饭吃。

这地荒着也是荒着,我们开垦了,就是我们的!”

就在双方争执不下的时候,李恩涵带着人赶到了。

“都住手!”

李恩涵大声喝道,“本官在此,谁敢闹事!”

看到官府的人来了,双方都收敛了一些。

李恩涵走到中间,问明了情况。

他对陈老实说:“你开垦荒地,朝廷不反对。

但这地是否属于旗地,需要查证。

你先把地契拿出来。”

陈老实一愣:“地契?我们流民哪有什么地契?就是看哪块地荒着,就去开垦了。”

李恩涵又转向旗兵头目:“你们说这是旗地,可有地契?”

旗兵头目支支吾吾地说:“那是老祖宗圈的地,哪有什么地契?反正就是我们的!”

李恩涵皱紧了眉头。

这正是他最头疼的问题——流民没有地契,旗民的地契也大多模糊不清。

“这样吧,”

李恩涵想了想说,“这块地暂时封存,等官府查证清楚了再说。

你们都先回去,不许再闹事!”

虽然双方都不太满意,但在官府的压力下,还是勉强散了。

回去的路上,师爷感慨地说:“大人,你看见了吧?这就是麻烦。

流民说自己是开荒,旗民说自己是圈地,没凭没据的,怎么查?”

李恩涵沉默了。

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接下来的户籍调查,将会遇到更多的矛盾和纠纷。

第三章调查风波

户籍调查正式开始了。

李恩涵派人到各州县设立户籍局,张贴告示,让流民和旗民前来登记。

一开始,响应的人不多。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