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4章:浪哥在大唐开设黄埔军校(1 / 3)
李治说道:“随着大唐国力和军队的大幅增强,各地请求增派将领的文书不断,连江淮新附军训练缺人统带的折子都压了厚厚一叠。”
他揉了揉眉心,语气里满是忧色:“贤弟,你看这满桌奏疏,竟半数都在说‘缺将’。”
“如今大唐要守安西四镇,要镇抚高丽移民,还要防备吐蕃异动,可军中能独当一面的武将,老的老、调不开的调不开,贤弟有没有解决办法?”
林浪走到案前拿起一份边报细看,指尖划过“将领匮乏,戍卒无首”的字句,抬头时眼中已有了思路。
“皇兄,武将是国之干城,光靠世袭勋贵和军中提拔,终究难补缺口。臣弟倒有一策,或许能为大唐源源不断选出可用之将。”
李治眼前一亮,身子往前倾了倾:“哦?贤弟快说,是什么法子?”
“臣弟提议,在文举之外,增设‘武考’,面向天下选拔勇武之才。”
李治饶有兴趣地追问道:“还望贤弟细细道来。”
林浪声音沉稳,条理清晰地拆解开来,“这武考可分‘乡、省、殿’三级,每年举办一次,凡身家清白、年满十六的男子,无论出身农、军、匠户,都能报名。”
他伸手在案上铺开一张空白纸笺,用毛笔沾墨勾勒出考试项目。
“乡考先考‘基础’,看考生是否有力气——能举百斤石锁者为合格;再考摔跤、步射,十箭中六箭者可入省考。”
“省考则加试平射、骑射、马枪,骑在马上射移动靶,用长枪挑落预设的木牌,既看马术,也看兵器功夫。”
李治听得津津有味,眼睛越来越亮。
林浪继续说道:“最后还要考兵法,例如若遇边患该如何应对,若遇士卒哗变该怎么处置之类的题目,避免选出只懂蛮力的莽夫。”
“到了殿试,便由皇兄亲自主持,考的是‘应变’。”
李治听得频频点头,手指无意识地敲击案面:“考殿试如何应变?”
林浪笔锋一转,眼中添了几分亮色,“殿试可设模拟战场,让考生指挥小队士卒演练攻防。”
“再考历代兵法要义和军事策略,能答出精髓者,便可按成绩分等——最优者赐‘武状元’,次之赐‘武榜眼’‘武探花’,其余合格者皆为‘武举人’。”
李治听后豁然开朗,抚掌大笑:“贤弟真乃谋略无双的当世奇才!增设‘武考’,面向天下选拔勇武之才,绝对是解决军中武将缺乏的好办法啊!”
站在一旁的武则天,听后赞叹道:“贤弟提出在文举之外,增设‘武考’,面向天下选拔勇武之才,让天下英雄不再被埋没,此等谋略可永载史册。”
林浪淡淡笑道:“皇兄皇嫂过誉了,能为大唐富国强军出谋划策,是臣弟分内的幸事。”
李治难掩兴奋地说道:“凡中武举者,该如何任用?总不能让他们空有头衔,该如何任命武职?”
林浪放下毛笔,语气笃定,“自然有任用之法。”
“武状元可直接入禁军任裨将,跟随老将历练,实习期短则一年,长则三年,再进一步按才能考核晋升。”
“武榜眼、探花派往边镇任参军,协助主将处理军务,下基层锻炼的差不多了,再进一步按才能进行提拔。”
“武举人则按成绩分往各州府,或任镇将统辖地方守军,或入新附军做教头。”
“如此一来,既能让寒微子弟有报国之门,又能为军中注入新鲜血液,皇兄也不必再愁缺将了。”
李治听后,洪声笑道:“贤弟之大才,当真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可上马定乾坤!你的远见卓识,策略深远,真是为兄深感钦佩啊!”
一旁的李弘虽年纪小,却听得格外认真,这时突然插了句嘴:“义父,那要是有人力气大却不会兵法,也能中举吗?”
林浪笑着揉了揉干儿子的头顶:“弘儿问得好。”
“所以武考要‘文武兼顾’,若只力气大,最多过乡考;省考、殿试必看兵法与应变,就是要选‘有勇有谋’的将才,而非只会搬石锁的壮汉。”
李治眼中的忧色一扫而空:“好!贤弟这法子甚好!既公平,又实用!”
“明日朝会,朕便命人拟诏,在全国推行武考,每年定期举办!”
“有了这武考,大唐何愁无将?何愁疆土不固?”他看向林浪,语气里满是感激,“又是贤弟为朕解了燃眉之急,这大唐的兵脉,算是被贤弟稳住了!”
林浪笑着打趣道:“皇兄,你现在还有头痛的理由吗?”
李治哈哈笑道:“没了!朕现在被贤弟打开了新思维,朕相信武考制度的推出,一定能够堪当国家网罗武备人才的重任,意义深远啊!”
“皇兄,臣弟还有一为大唐强军之策,不知道该不该讲?”
“贤弟有何良策,但说无妨!”
“臣弟提议,在私塾学堂之外,增设武学作为官方军事学校,强调文武并重,为对从文不感兴趣的学子,提供一条参军报国的新出路。”
“哦?贤弟说说看。”李治的眼界彻底被林浪打开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