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岷蜀(2 / 3)

加入书签

面,为大军和使团张目。

由随大军到达的,还由一支极具雍州总管府大总管杨子灿特色的队伍。

大隋军民两道西南歌舞剧团!

这个由杨子灿和太史令庾质鼓捣出的奇特机构,主要由宫廷教坊中的闲置乐官、舞者组成,里面还加入了民间的各类艺人。

甚至,还有一些道、释两家的优秀出家人。

教坊,早在三国时期,已经出现,根本不是后来所谓唐玄宗的专利。

到了隋朝广皇帝时期,因为皇帝也是个好诗书礼乐的,所以专门在宫廷中成立了教坊机构。

这既满足了皇室贵胄们对音乐的喜好,也为后来教坊真正成为司奠定了范本和基础。

那他们这些人,具体干啥?

演出!

演啥?

就是那些刻意编制的各种名目的戏剧!

目的,就是替官府鼓吹,替大军宣传,传播民族团结、心向家国一统的朝廷主张。

还别说,这种特别引入巴蜀方言、俚俗、传说的剧中,一下子引起了沿途州郡百姓、官吏的热捧!

所到之处,人山人海。

动情之处,山哭海叫。

痛快之处,欢声如雷。

……

“着他娘的比打十几场大仗的效果,还好!”

罗士信看着那些聚精会神、不可自拔的人们,感慨地说道。

“呵呵,那可不?大总管说这东西,可抵百万兵呢!”

高安摸着自己嘴唇上生出来的短须,笑着说道。

“有道理!这刀剑、露布,比不过小小的一场说唱剧!”

“不生硬刻板的说教,而是寓教于乐,生动形象,发人深省啊!”

韦云起抚这双手,对杨子灿的主意,佩服得五体投地。

“蜜糖,宝剑,笔墨,果然最能治民,大总管诚不欺我!”

“哈哈哈……”

……

招降纳叛,沿途拔取各地精英和特异者!

这是杨子灿对南下部队定的锦囊。

所以,这五万部队的队伍,也在一直在壮大。

里面,既有武士,可以当兵;也有当地的贤达名人,可以当韦云起的幕僚。

对于这些蛮兵,讲纪律和忠义是无用的,他们的眼里只有奖赏和利益。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于是,南下偏师之中,专门成立了一支完全由各地土着勇士组成的蛮兵营。

大巴山营!

而所谓的幕僚团队,则是为韦云起即将担任巴郡通守,搜集必要的地方人才。

不到二十天,东西两路大军很快就从巴郡西南和东北两个方向进入。

八月中,西南大军平定蜀郡周边各郡。

汶山郡、金山郡、普安郡、新城郡、遂宁军、资阳郡、隆山郡、眉山郡、临邛(qiong)郡、泸川郡应檄而下。

益州通州府宣布成立,韦云起正式上任。

各郡处于闲散、或独立割据、或流亡于外的官吏,纷纷前往蜀郡置所西南道行台成都,面见韦云起。

而那些地方豪酋、贤达,也结伴应邀参加益州通守府开府立衙的仪式。

负责西南路的高安,将大军驻扎在双流,为韦云起撑腰。

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的整军和训练,同时开始召集当地工匠,修造舟楫船舶。

文帝时期,益州的造船业非常发达,也是隋朝西南水军战船重要的建造基地。

重要的船坞,沿着绵水而建。

金渊,阳安,资阳,盘石,内江,富世,泸川,合江……

当年杨素以水军对抗南朝的强大水军,所用战船,好一部分就来自益州一带。

现在,绵水(后来的沱江)一带,还有大量失业但仍然技艺高超的官船工匠。

大隋严厉的舟楫管理政策,以及经济和军事中心南移,让巴蜀地区的大量船工失业并变得穷困潦倒。

现在,一听益州通守府重新召集所有船师,开工造船,大喜若狂,到处相告……

他们中的很多人,仍然还很年轻!

大隋到现在,满打满算,也才三十七八年!

这一部分大匠师,也才就六十岁刚过,但大部分都在四五十岁!

造船,等于是给他们新生,也是养家糊口的一个可靠工作!

不到十天,金渊和资阳两地,就各自聚集了两千余人,都是有名有姓的在册船工匠人……

高安,开始来回奔波两地,带着舟楫署、兵部水军署的人,开始重新整饬船坞,积累船木、培训人员、熟悉图纸……

但是,这也仅仅是他忙碌的一个部分。

这不,他又从驻扎在双流的大军中,抽调一支一万两千余水陆偏师,在白鹭寺、灰影、招抚团正使狐的率领下,一直南下。

狐的目标,便是岷蜀诸郡最南端的犍为郡、越巂郡、僚部!

这,才是杨子灿比较重视的三个地方。

犍为郡,就是阿布前世的宜宾地区,战略重要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