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替身(2 / 3)
的期待。
这支女卫部队,经过一年多的残酷打磨,已经很是有模样。
隐隐之间,颇具杀伐之气。
来护儿,点点头。
不过,具体行不行,可不能看样子,那得看马上开始不久的演习。
可是,在演习正式开始之前,他看到的有一幕让他彻底傻眼。
什么?
替身。
几乎和真人一模一样的替身。
谁的?
皇帝,皇后,裴蕴、裴矩、虞世南……当然少不了他来护儿!
江都的重臣,几乎都有。
看着自己面前的“来护儿”,老来的心脏不由自主地开始砰砰乱跳。
杨子灿,这用的心思可真不少!
替身,当然不是无中生有、大隋独创。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何况王侯乎?
自从有了贵贱、有了对立、有了征伐仇恨,刺杀便出现。
为了防止出其不意、防不胜防、改变格局的刺杀发生,替身就应用而生。
替身,就是替代正身而受罪的人,源于神秘因果轮回崇拜。
古人认为,人的罪孽迟早都要偿还,于是想当然的认为如果有人替自己接受了惩罚,那正身就可以免遭因果之苦厄!
固而,民间就有影子、替身儿、替身僧、养替身之说。
后来,礼乐崩坏、人性失序,刺杀成为诸侯与诸侯之间、诸侯与帝王之间、军队与军队之间、民间与政府之间……一种很具有典型美学意义的常态行动!
专诸刺王僚!
要离刺庆忌!
荆轲刺秦王!
……
于是,替死者——替身、影子、傀儡,逐渐成了一些势力关键人物的必然之选!
按照阿布后世史学家和汉学家的研究论证,驸马这一词,就来源于替身。
最开始的时候,“附马”并不是指皇帝的女婿,而是一种武官职位。
他的职责,就是专门用来当皇帝的替身。
“附,副马也。”
“副者贰也……非正驾车皆为副马。”
驸马,主要是为了保障皇帝的出行安全,官名驸马都尉。
在先秦至两汉,皇帝出行,行踪机密。
在皇帝所乘的正车之外,还设有许多和正车形制完全一样的副车,其上特地设一个替身。
那张良会大铁椎在博浪沙阻击秦始皇,击中副车。
可见,替身和副车的重要性!
这时候,掌管正车的官称为“奉车都尉”,掌管副车的官称为“驸马都尉”。
当然,能担当驸马都尉的人,都是精巧细选、忠心可靠的皇亲国戚勋臣的子孙。
当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身形样貌相类。
顺便说一嘴,驸马都尉韩光娶了汉明帝刘庄的妹妹馆陶公主刘红夫于是成为第一个娶得公主而得名的驸马都尉。
至于这驸马专指,一直要到阿布前世历史中的唐。
所以,大人物都有替身!
齐襄公的替身,叫孟阳!
齐顷公的替身,叫逢丑父!
汉高祖刘邦的替身,叫纪信!
明太祖朱元璋的替身,叫韩成!
上面,都是华夏正史中有明确记载的。
还有很多在正史中,没能明确记载替身姓名的,也最多。
为啥?
毕竟这类事情,既不光彩,也不吉利。
比如,在野史传说中存在的替身人物,有魏武帝曹操、宋太宗赵光义、齐高祖高欢……等等。
那么,大隋杨家父子做为皇帝,有没有替身?
还真没有!
文皇帝这人,生性简朴豁达,深居简出。
他认为,没必要!
广皇帝这人,豪迈自信骄傲,巡游天下,藐视四海。
他认为,纵天之下才用能,无出其右,不需要!
说来也怪,文皇帝和广皇帝,杀了那么多政敌、灭了那么多国家,还真没有发生过真正的刺杀事件。
为啥?
直接的原因,就是大隋在很短的时间里,让老百姓过上了富足稳定的生活,国家的势力变得非常强大。
间接的原因,就是大隋国内的各种势力争夺,还不是那么激烈。
所有的力量,还都在关陇势力一家独大的状态下,在慢慢试探来自皇权统治力量的软硬大小。
互相试探,寻找距离和空间。
那么,现在为什么就突然有了寻找替身的需要呢?
首先,广皇帝持续搞朝局平衡的战略没有改变!
削弱关陇势力和山东士族势力,稳步扶持江南士族势力,大力扶持辽东、商贾等新兴势力!
关陇势力,在遭受连续打击和破坏之后,伤筋动骨,却也被彻底惹急了!
这个动不动就玩换皇帝游戏的势力集团,被文皇帝和广皇帝父子两人接连干掉众多代表性人物之后,开始慢慢又拧成一股绳。
他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