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走廊(2 / 3)

加入书签

牧,则主管全国的军牧,专门养殖军事用畜。

至广皇帝时,由于帝国征战日趋频繁,太仆寺和陇右牧的地位更是达到了历史地位的最高峰。

陇右,陇山之右,即六盘山以西广大地区。

陇右牧,便是设置在陇右牧区各种军事畜牧机构的总称,置总监、副监、丞等属官,以统天下诸军牧。

其下各牧,又设置相应官员,来具体执行军畜养殖之事。

从而,大隋帝国形成了太仆寺统管、陇右牧主责、以监统牧的天下军牧制度。

陇右牧的下属单位,颇多。

有,骅骝牧,二十四军马牧,驴骡牧,原州羊牧,原州驼牛牧,盐州牧,苑川十二马牧,沙苑羊牧等。

同时,它又监管皮毛监,管理全国牲畜皮毛的加工、使用、交易、存储等事,以利于军事用途。

骅骝牧及二十四军马牧,地位较高,置仪同三司、尉、大都督、帅都督四等官制。

驴骡牧、驼牛牧、苑川十二马牧和羊牧,则设都督或尉。

盐州牧监,靠近京师,且接近突厥边防要地。

所以,此牧的官员层级较多,官职设置也更全,既有总监、副监和丞,也有仪同三司、尉、大都督、帅都督尉四个牧职。

大隋马业,其种马来源比较复杂。

一部分是本地马,另一部分是来自国外引进。

本地马,有生活在祁连山南北的河曲马,也有中原地区驴马杂交的健骡。

引进马,主要有通过互市交易而来的西域康国马、两河马、乌孙马、大宛马等。

但主要的引进马,还是吐谷浑之战后,缴获、进贡的战马,数量达数十万匹之多。

这些马匹,在陇右牧的统一管理之下,在大隋西部先行繁衍豢养。

与此同时,大隋开创性的展开了华夏历史上首次人工马匹培育。

大业五年,在青海牧投放俊美母马二千余匹,在川谷以求神逸马种。

然后,又会陆续选出优良战马,前往娄烦、盐州、马邑一带,进行适应性训练繁殖。

再然后,逐渐走向帝国的南部。

后来,军屯和马牧的争地矛盾开始凸显。

文帝接受大将军贺娄子干的上书,开始压缩农耕区的扩张之势,为陇右牧的军牧产业全面让路。

到文皇帝决定东征高句丽的时候,陇右牧有种马十万匹,青马百万匹,儿马三十余万。

其他驴、骡、牛、骆驼等驮畜无算,羊、猪等无数。

而整个大隋马政的公务管理人员,达到了空前的两千余人。

广皇帝时,太仆寺正卿为从三品,陇右牧总监为从五品。

太仆正卿这个工作,窦善、史祥、慕容悉达、杨义臣、元智都干过。

现在的太仆寺正卿,正是关陇贵族子弟元智。

而陇右牧总监,原来是降职的原太仆寺正卿慕容悉达,可他去年因病去世后,此职一直空缺。

杨子灿迁雍州大总管,自然是兼任了陇右牧总监一职。

而他的手下,便是陇右牧副监张万岁。

张万岁,天水郡冀县杀驴坡人士,祖籍淮南。

东汉末年躲避战乱,举家迁往陇右,本是书香门第。

三国时,家族为蜀汉大将军姜维得力幕僚,姜维死后送其归乡。

与姜氏羌族之民交好,耕读传家,也行入牧贩养之事,为当地有名的贤达望族。

张万岁少年成名,学问好,而在识马之上天赋异禀。

大业中期,受举荐征辟入国子学,后入太仆寺,再入皮毛监、驴骡牧、骅骝牧等。

后因善政,被当时的太仆正卿杨义臣看重,力荐给广皇帝并得到重用,成为陇右牧少监。

现在的陇右牧,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

广皇帝连年征战,征调和损失了数以七八十万计的战马、驮畜。

这严重透治了陇右牧战马驮畜的恢复能力,现在的存栏战马,多以数量严重不足的种马、母马和儿马为主。

青马的数量,已经下降到一个非常危险的地步。

从前动辄一次可提供三四十万战马和驮畜的陇右牧,现在一年下来最多能提供非大隋军队四万余匹。

这点数量,对于整个大隋总数达八十余万的各类部队,算是杯水车薪。

要知道,按照大隋骑兵的标准配置,一个骑兵至少要有双马,五个步兵需要一头驮畜。

依目前大隋国内剿匪征战的需要,战马的缺口一年至少在九万余匹。

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大隋官军的战斗力,很大程度上就在马匹配置上。

这,是所有造反势力在其机动性和冲击力上,无法与之匹敌的。

然而,由于现在在大隋军队中,杨子灿引入的马掌还没有大规模普及,所以战马因为四蹄裂损而淘汰的频率非常之高。

陇右牧衙门中,每一天都是雪片般飞来的输马函。

来自兵部、十二卫、边军等军事部门的特使,长期呆在扶风雍县和原州牧衙门,等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