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大隋之威(2 / 3)

加入书签

云梯和壕桥,已经到了城头弓箭的射程极限之处。

后面,是冲车,塞门刀车……

就在这时,大辽城的三个大门上,挂起了白旗。

大战前大隋的一波风骚准备的操作,把高惠真及其手下吓坏了!

要投降!

“不准投降!不接受!”

红着眼发誓要报仇的大隋将士们,怎么就此罢手?

随着一声号炮,进攻终于开始了!

大隋军士像怒涛一样扑向中间的大辽城。

隋军士兵杀得眼红,根本不管敌军的投降白旗和呼喝,大喊着为麦帅报仇的嘶吼,向城墙的方向勇猛地冲了过去。

很快,辽东城的南城墙,首先被硬生生的砸出了一道豁口!

无数个跳荡战锋猛士,冒着城头飞来的箭雨,踏上了豁口的废墟。

胜利,已经触手可及!

“嘡!嘡!嘡!……”

是金锣的声音!

《荀子·议兵》云,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

红了眼睛的将士们,胜利在望的将士们,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然而,连续不断的刺耳金锣声,生生地让他们停下了正欲跳入大辽城的步伐。

他们疑惑地相互看着,然后不约而同地看向金鼓旗的地方。

果然,那儿正高高耸立着一面黄底黑字的大旗。

上书,金鼓。

缨头,雉尾,珠络,旗幅红黄,方六尺,黑布字,方二尺。

退兵了!

军令如山!

那就,退吧!

冲上城头的大隋猛士们,咬碎了钢牙,低头撤出战场。

原来,隋军中军之中,广皇帝特派的受降慰抚使常固安,发挥了作用。

慰抚使是个什么玩意?

广皇帝想得很多。

作为全球第一大国,事事要表达出大国的气度和礼仪。

于是,他给每个军,派了一名文官当慰抚使。

主要任务,就是专事接受高句丽军的投降,且不受领军大将的任何约束。

当然,表面上的职务还包括对前线将士进行慰问。

事实上,在骨子里也有前线大军进行军事监督的某个职能。

常固安想,既然人家大辽城开始绕白旗了,那我们还战什么战?

鸣金,停战,受降!!!

作为文臣的常固安,忠君、强项、爱国,其对高句丽的仇恨一点,一点也不比众位将士差!

但严格执行皇帝旨意,是他作为慰抚使必须执行的天职!

必须的必!

至于为麦铁杖报仇,为牺牲的将士讨回公道,那且只能暂时放在一边吧!

此时大军的总指挥宇文述,也没了脾气。

于是开始整顿部队,收拢车驾器具,准备高句丽开成投降乞表,接受大辽城!

慰抚使常固安和扶余道军大将军宇文述,分别向后方的广皇帝发去战报并请求下一步的旨意。

翌日,广皇帝来旨。

大加赞赏将士们的英勇和无畏,犒赏三军。

核心旨意有两条。

一是要回麦铁杖的尸首;二是以常固安为首、宇文述为辅,接受高句丽人的投降,并接管城池。

降者,以隋民待之,不得凌辱,运往后方营州。

既然有了旨意,将士们再是不满也只能受着。

不打仗,敌人主动投降,不是挺好的吗?

呵呵!

麦铁杖的尸体,终于要回来了。

赎回来的!

为了少生事端,在慰抚使常固安的斡旋之下,花重金将面目全非的麦铁杖遗体运了回来。

高句丽人虐尸的习惯,一直就没有收敛过!

经过军中仵作、医官处理过的麦铁杖遗体,终于保留着一丝体面,被运回到后方大本营。

三军恸哭,皆素缟。

麦梦才从突厥急速返回,和两个受重伤的弟弟汇合。

恰在此时,他老爹的遗体也被送回大营。

麦梦才痛哭倒地,几欲死去。

三十八岁的麦铁杖,壮得如牛的父亲,历经百战的大将军,竟然折在了小小的高句丽军锋之下!

高句丽的形象,第一次在所有大隋人和仆从军的心目中,变得立体起来!

广皇帝破天荒地流下了眼泪。

他扶着麦铁杖的棺椁,嚎啕大哭。

麦铁杖,可真是广皇帝亲手培养的一员猛将,常年陪伴在广皇帝身边。

麦铁杖这名字,还是文皇帝给起的呢!

这些年,大隋大部分征战,只要有广皇帝参与的,麦铁杖都参与了。

即使后来到地方担任太守,也是放下武器,勤而好学,不耻下问。

渐渐从一个不懂政务、大字不识的武夫,变成了一个文武双全、战功政绩双向卓着的大隋干臣!

现在,他却死了!

哭完,广皇帝下诏。

“铁杖此人,虽出身草莽,却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