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长发及腰,好忘症,前线(3 / 4)

加入书签

那些当初家境贫寒的一些高能,就有不少就受到过大屋作暗地里或多或少的资助。

哥们不差钱,就是想帮帮你,不要在乎啊!

你说,这是什么样的格局?

人家以一个少数族裔、归附之民的身份,就能荣登东北重镇的太守,那也是有充分的业绩基础和人脉依靠。

可不全是靠裙带关系!!!

所以,大屋作现在混在这些老臣中,就觉得如鱼得水,游刃而有余。

日子过得,很不错!

来,抽根烟,我那不成器的儿子给我弄的!

请,喝一杯这种饮料,很香,嘿,我那小兔崽子弄的!

烧嘴?不,这是辣椒,烤肉香得很,对,加上这个叫孜然的东西才香,一口酒一口肉。别提了,都是我家那废柴瞎搞的!

打火机?给,这个送给你,回头我让我那臭小子给你送个好的!

……

至于军国大事,自从私下里彻底被广皇帝掏空之后,就不再于公开场合多说哪怕一句话。

全是微笑、点头、嗯啊之类。

他一直都是这样。

大家也浑不在意,反倒是觉得这老朋友真诚,懂事,不瞎说,不乱说。

真是妥妥地同僚,好朋友!

因为大家深知,如果大屋作一旦说了,那问题就可能就大了,麻烦了。

无他,这老家伙私交与上!!!

广皇帝的大军,有两路。

陆路,陆军。

水路,水军。

陆路,自然是由广皇帝亲自统率。

总制前后左右二十四军,御营七卫,直逼辽东城(今沈阳辽阳市)。

水路,以大将军来护儿为帅,制十万余众,从东莱出发,越海直击王都城。

陆军,行正,取堂皇之战,行摧枯拉朽、各个击破之策。

水军,行奇,取诡道之战,行直捣黄龙、一锤定音之策。

八月中旬,秋高气爽。

正是温度适宜、少风少雨的时节。

这时候,不仅仅是秋收的好时节,也是疆场争霸、攻城拔寨、斩将夺旗、创立新功的大好日子。

高句丽枕戈待旦,大隋军来势凶猛。

一场破天的大战,迫在眉睫。

此时的辽河岸边,早就候着一支高句丽军队。

带队之人,正是原惯怒部世子,现在的御西前军大模达胡海惠真。

不过,现在胡海惠真的名字,已经变成了高惠真。

高,是赐姓,源自高建武的高。

这支人马,有三万高句丽铁血步骑。

莫离支渊爱索吻上台之后,高句丽的军制发生了巨变。

中央军,以尉支文德莫何逻绣支总制,相当于大元帅。

下属五军,分别为御西前、后、左、右、中五路。

每一军中,设大莫达一职,统率全局,相当大将军,统骑兵两万,步兵一万。

其下为大幢主,为职事官,领军作战,相当于偏将军,领军一万。

在大幢主之下,设末若,相当于中郎将,麾下可统辖千人兵马。

至于地方军,则广设城主,根据城的大小不同,分别给职褥萨、道使。

每一城的城主,军政职务高度合一,由渊爱索吻直接任命,既具有极大的自主权,又和中央保持高度的统一性。

城中,便像一座扩大的军营。

遍布城中的城人,既是居民,又是军人,也是除了城主之外最有特权的一类人。

一百七十六座城,一百七十六个战斗堡垒。

九大城,九个都督府,九个褥萨。

四十个州,一百二十县,道使各辖。

贤者文人,商贾农猎,皆置于荒野。

草民粗汉,只能选择投军入城,这是一种生计,也是唯一的出路。

高句丽,爆兵无算。

左光禄大夫麦铁杖,做为先头部队的大将,早于广皇帝的中军,先行发兵。

经过四十多天的急行军,麦铁杖带着自己的三万七千多步骑,终于抵达辽河岸边附近。

高惠真的御西前军,虎视眈眈,正拦在面前。

麦铁杖,是一员猛将!

真的很猛的那种!

他根本不待双方兵马排兵布阵,然后再来个叫个名号、骂个阵什么的。

他也不理自己的先锋大军连日奔波、万般疲劳的情况。

直接,开干!

他给自己一左一右的两个儿子仲才、季才大喝一声。

“跟我冲!”

然后就扬起精铁巨杖,一马当先地冲了出去。

两个儿子,也是跟随其后,大声高呼:

“大隋,万胜!”

将军不怕死,哪有怕死兵?

周围的亲兵、家将、偏将、兵丁,全都呐喊着扑向对面的高句丽军队!

骑兵冲锋,步兵稳步紧紧跟随!

疲劳,早已不见,眼中全是生死袍泽和沸腾热血!

大隋广皇帝发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