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这该死的副作用,我和你共戴天(1 / 4)

加入书签

    午休结束铃响起,中午回寝室休息的学生们,从宿舍楼出来前往教室。

    周宝为和白不凡在走廊上正好遇见了在打水的林立。

    一起走回去的路上,林立拍了拍周宝为的肩膀,把水擦上去的同时,关心道:“宝为,...

    ###新的挑战:意识共享网络的扩展

    随着“意识共享网络”在跨国企业的试点取得成功,林立和他的团队开始着手将这项技术推广到更广泛的领域。然而,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在更大规模的应用中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如何确保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顺利融入这一系统?这些问题成为团队面临的首要挑战。

    林立提议从教育和医疗两个领域入手进行进一步测试。“这两个领域不仅需求迫切,而且用户群体相对固定,便于我们观察和调整。”他说,“如果能够在这些领域站稳脚跟,那么向其他方向拓展就会容易得多。”

    于是,他们与一所国际学校合作,尝试让学生通过“意识共享网络”进行跨文化交流学习。与此同时,一家大型医院也加入了测试项目,希望借助该技术让医生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内心状态,从而提高诊断准确率。

    ####教育领域的应用

    在学校里,学生们佩戴上特制的头盔设备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课堂体验。一名来自中国的初中生小明第一次通过“意识共享网络”与远在美国的同学杰克交流。“我从来没有用过英语这么流利地表达自己,”小明兴奋地说道,“好像我的大脑直接接收到了他的想法,而不需要担心语法错误。”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立即适应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一些学生反映,在初次使用时会感到头晕或不适。对此,沈若岚解释道:“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脑波频率不同,初次接触时需要时间去匹配和调节。我们会继续优化算法,尽量减少这种副作用。”

    此外,教师们也开始探索如何利用这一技术设计更具互动性的课程内容。例如,历史课上,老师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古代场景,同时结合“意识共享网络”,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的社会氛围和人物情感。

    ####医疗领域的突破

    在医院方面,“意识共享网络”的潜力同样得到了充分展现。一位长期患有抑郁症的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医生通过系统感知到了她内心深处的恐惧和孤独感。“以前我只是靠患者的语言描述来判断病情,但有时候他们可能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主治医师张博士说道,“现在我可以直接体会到他们的痛苦,这使得我们的沟通变得更加高效。”

    不仅如此,这项技术还被用于远程医疗。当偏远地区的患者无法亲自前往大城市的医院就诊时,当地医生可以通过“意识共享网络”与专家实时协作,共同制定治疗方案。这种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效率。

    但是,正如任何新兴技术一样,“意识共享网络”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遇到了不少阻碍。首先是设备成本较高,许多小型医疗机构难以负担;其次是部分患者对将自己的思维暴露给他人存在顾虑。针对这些问题,团队正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比如开发更经济实惠的硬件版本,以及加强用户隐私保护措施。

    ###技术升级:人工智能的深度参与

    为了进一步提升“意识共享网络”的性能,林立决定引入更多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他与一家知名AI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共同研发一款专门用于处理复杂脑波数据的算法模型。

    这款新算法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强大的自适应能力。它可以实时分析用户的脑波变化,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输出参数。例如,当检测到某位用户处于焦虑状态时,系统会自动播放舒缓音乐并引导其进行深呼吸练习;而当团队需要集中精力完成一项任务时,则会生成激励性视觉效果以激发成员的积极性。

    此外,AI模块还具备预测功能。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的学习,它能够提前预知某些潜在问题的发生,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规避。比如,在一次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