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 许昌理政一(2 / 2)

加入书签

>官衙大门敞开,请他们前去登记,竟无人敢去!

这……这政令如何推行?”

刘璟叹了口气,指着地图道:“信任一旦失去,重建何其难也。

为今之计,要之事,便是彻底清查田亩人口,必须派得力干员,厘清哪些是实授,哪些是虚授。

有实田者,保障其权益;无实田而背负虚税者,一律豁免;被豪强侵占者,限期清退。

唯有如此,方能取信于民。”

刘亮面露难色:“大王,您这是难为臣了。

臣所长在于军谋,这清查田亩、厘定赋税、安抚地方的内政之事,千头万绪,非臣所能啊。”

刘璟看着他,语气坚定:“无妨,你先顶几天。

我已决定,调裴侠出任中原行台尚书,总揽中原各州政务!

裴公为官清正,善理庶务,更兼嫉恶如仇,不畏豪强,定能厘清这中原乱局,还百姓一个清明!”

刘亮闻言,精神稍振:“裴公若能来,自然再好不过。

只是中原六州,地广事繁,仅靠裴公一人,恐怕仍是捉襟见肘吧?”

刘璟点点头:“不错。

还需再调苏亮出任行台尚书左丞,协助裴公处理日常政务;调杨愔出任行台尚书右丞,负责文书案牍及与关中本部的协调。

此二人皆精明干练,可成裴公臂助。

至于六州刺史……”

他顿了顿,决然道,“皆从关中调任熟谙我汉国律法政令的官员充任,务必使政令统一,上下贯通。”

刘亮想了想,又提出一个问题:“裴公一走,朝中吏部尚书的位置可就空了出来。

吏部乃六部之,掌管官员铨选,至关重要,不可一日无人啊。”

刘璟的神色变得有些复杂,他沉默片刻,才道:“不只是吏部。

在此次出征之前,郦公(郦道元)和高公(高翼)已经数次向我透露致仕之意。

只不过我当时以战事为由,暂且压了下来罢了。”

刘亮一听,眉头立刻紧紧皱起:“大王!

朝堂十位高官,若一下子连去三位元老,可不是什么好消息啊!

难免会引起朝局动荡,人心浮动。”

刘璟走到窗边,望着外面许昌城的景象,语气中带着理解和尊重:“郦公年事已高,其志不在朝堂,而在于山水之间,他渴望从繁杂政事中解脱出来,全力完成那部旷世之作《水经注》,于公于私,皆有大益,我怎能不应允?高伯父也早已到了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年纪。

更何况,我二弟的两个孩子,突骑和道豁,日渐长大,正是需要祖父关爱、教导的时候。

我可不想他们将来只知舞枪弄棒,成为只懂打仗的莽夫。

家国天下,亲情亦不可废。”

刘亮能感受到刘璟话语中对老臣的体恤与对晚辈的关爱,他小心翼翼地问道:“大王体恤之心,关爱之意,郦公与高公必然铭感五内。

只是……这三处空缺,大王心中可有人选?”

刘璟转过身,目光深邃:“两位元老功勋卓着,骤然致仕,我心难安。

有意借此机会,将朝中五相扩为七相,进一步细分事权,相互制衡。

至于人选……军师你可有什么建议?”

刘亮立刻摇头,姿态谨慎:“臣乃军中谋士,于朝堂人事,岂敢妄言?此等大事,还需大王圣心独断。”

他深知涉及高层权力分配,一言不慎,可能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刘璟看出他的谨慎,不由笑了笑,语气轻松了些,带着打趣的口吻道:“你呀……一直挂着个‘右军师’的名头,说起来也确实不是什么正经的朝廷官职。

如今天下渐有归一之势,制度也该随之完善了。”

他略作停顿,正色道,“我打算设立枢密院,专司军情谍报、战略筹划、武将考功等,直接对我负责。

你是我刘氏亲族,多年随我奔波,参赞军机,劳苦功高,就由你担任这第一任枢密使!

另外,陆法和精通术数、机变百出,可出任枢密副使,协助你处理具体军务。

你以为如何?”

刘亮闻言,心中一震。

枢密使,这可是真正的实权要职,掌天下兵机,可见大王对自己信任依旧。

他立刻收敛心神,躬身郑重应道:“臣,刘亮,领命!

必竭尽全力,为大王掌管好枢密院,绝不负大王信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