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章 汉国明月机问世(1 / 3)

加入书签

长安城的夜,深沉如墨,唯有汉王宫中的灯火如星子般闪烁。

魏国使者陈元康回到驿馆时,已是子夜时分。

他顾不上更换朝服,甚至来不及喝一口水,就径直走向书案,提笔的手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汉王刘璟今日在朝会上的表现远预期——那个男人不仅军事才能出众,政治手腕更是老辣得可怕。

&0t;中书监亲启,&0t;陈元康笔下如飞,墨迹在绢帛上洇开,如同他此刻纷乱的心绪,&0t;汉王刘璟,雄才大略,非等闲之辈。

今日朝会,其言谈间已窥破我大魏虚实,若欲议和,恐需让利三分&0t;

写到此处,陈元康不禁苦笑。

想他出使前还以为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为魏国争取最大利益,谁知刘璟根本不给周旋余地。

那个男人坐在王座上,目光如炬,仿佛能看穿人心。

&0t;刘亮的话其实就是刘璟的想法啊。

&0t;陈元康喃喃自语,笔尖在绢帛上顿了顿,&0t;汉国的要求,我只能请示世子了。

&0t;

同样在驿馆的另一间客房内,周国使者杨侃也在奋笔疾书。

他的信是写给洛阳的宇文泰:&0t;汉王已非昔日吴下阿蒙,其势已成,若要议和,恐需顺其之势。

臣观刘璟,有吞吐天地之志,包揽万象之机&0t;

写罢,他吹干墨迹,小心卷起绢帛,唤来亲信:&0t;八百里加急,务必三日内送至陛下手中!

若遇阻拦,宁可毁信也不能落入他人之手!

&0t;

&0t;遵命!

&0t;亲信将绢帛贴身藏好,快步离去。

信使的马蹄声踏碎长安夜的宁静,而此时的汉王宫中,刘璟正面临另一个难题。

——————

此时,刘璟独自站在露台上,望着满天星斗。

秋夜的风已带寒意,提醒他一个严峻的问题:冬季即将来临。

&0t;近百万人口&0t;他喃喃自语,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白玉栏杆,&0t;这个冬天该怎么过?&0t;

作为穿越者,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古代冬季的残酷。

没有现代化的取暖设备,没有充足的御寒物资,每年冬天都会有人冻死街头。

如今突然增加这么多人口,粮食和衣物都是巨大的问题。

他仿佛已经看到皑皑白雪中,冻僵的尸骸和哭泣的孤儿。

汉国现有的御寒方式主要依靠布衣和兽皮。

布衣保暖性有限,兽皮又数量不足。

更麻烦的是,传统的织布效率极低,一个熟练织工日夜不停,一天也只能织出一匹布,根本来不及在入冬前织出足够的布料。

刘璟长叹一声,信步走出书房,不知不觉来到了洗梧宫外。

此时已是深夜,宫中大多熄灯安歇,唯独洗梧宫内还亮着微光,隐约传来&0t;沙沙&0t;的声响。

刘璟心生好奇,轻轻推开宫门。

只见烛光下,明妃贺拔明月和侍女阿桃正专注地在一架织机前忙碌。

贺拔明月亲自投梭,阿桃则在一旁理线,两人配合默契,却进度缓慢。

烛光在她认真的侧脸上跳跃,显得格外动人。

刘璟静静地站在她们身后,看了好一会儿。

只见织机笨重不堪,每次投梭都要费很大力气,而且只能织出一根线的宽度。

照这个度,织成一匹布恐怕需要很久。

&0t;你们这也织的太慢了。

&0t;刘璟终于忍不住出声。

&0t;啊!

&0t;贺拔明月吓得手一抖,梭子掉在地上。

她回头看见刘璟,没好气地嗔怪道:&0t;大王走路也没个声音,吓死人了。

&0t;

刘璟嘿嘿一笑,捡起梭子递给她:&0t;我说的是实话嘛。

这么织,织到什么时候才够百姓过冬?&0t;

贺拔明月接过梭子,语气中带着几分委屈:&0t;这已经很快了。

我们用的还是宫里最好的织机,二人合作一天可以织一匹布呢。

&0t;

刘璟这才注意到贺拔明月的眼睛有些红肿,显然是熬夜所致。

他心中一动,柔声问道:&0t;你们怎么突然想起来织布了?&0t;

贺拔明月低头不语,继续投梭织布。

一旁的阿桃忍不住解释道:&0t;启禀大王,明妃听说您最近收纳了近百万百姓,临近冬季,担心百姓御寒衣物不足,所以想尽一份力她已经连续三个晚上熬夜织布了,劝都劝不住。

&0t;

刘璟顿时愣在原地。

他没想到这个平日里嘴上不饶人的明妃,竟然如此心系百姓,更没想到她是为了替自己分忧而深夜劳作。

看着贺拔明月专注的侧脸,刘璟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他轻轻握住她因长时间劳作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