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0章 精神塑造(4 / 7)

加入书签

疗、住建、产业等等领域的跟上。

现如今万岛的官方语言是三种,英语、普通话、本地语,可惜在学校教育中就只有汉字跟英文,这固然是引起很大的不满,可公署却非常坚决的往下推行。

尽管也有本地富商建立了私立学校,可无论待遇、师资都无法与国立学校抗衡,等待本地人的就是缓慢的文化断层。

这种事情只能做、不能说,早已经在公署内部形成了默契。

还有就是苗苗负责的板块,也就是人口繁育这一块,数年来公署勒断了裤腰带,愣是没有削减一分一毫。

其结果就是杨锋站在街头上一看,带着三四个孩子的华裔母亲比比皆是,完全就变成一股风潮了。

从结婚开始给补助,具体的补助内容是食品和布料。

第一个孩子降生,那么补助内容就增加一项房租,差不多可以覆盖实际支出的40%。

第二个孩子降生,补给的房租就会增加到80%,另外儿童还有儿童专门的配给,简直就是打消了年轻夫妇的后顾之忧。

等到第三个孩子降生,那么就直接分房子了,只需要每月缴纳少量的维护费,一家人就拥有了自己的房子,并且还是三室60平的大房子。

至于再往后,喜欢生的可以继续,反正每个孩子上学都是免费的,医疗基本上免费,食物公署也给负担了大半。

就这种模式,经过超级计算机和香肉的估算,只要短短的20年,万岛就会进入人口的爆发式增长,50年内不出问题的话,华裔就能把本地人变成绝对的少数民族。

50年?

杨锋可没打算拖延那么久。

他还在等待时机,然后大大的加快这个进程。

人口之外,关键的就是万岛的实力与万岛的凝聚力了。

实力方面杨锋一直在持续发力,工业上无数新厂开始运转,农业上集体农庄和种植园也是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出现。

别看万岛底子薄,可杨锋的投入大呀!

就比如说那100吨黄金,才交给公署几天,据说就已经花出去7-8吨了,速度快的令杨锋都大感咂舌。

好在坚持过这一波,贸易收益就能够逐渐的覆盖,一旦从投入转入收益期,那么万岛的日子肯定是迅速飞起。

只不过美日大战结束,杨锋一想到自己即将收获的战争红利,嘴角才翘起来一秒,立即又想到了新的包袱。

等到川地、自治区、琉球还有万岛四个包袱上肩,那会是什么样的日子,每天会有多少事情等着自己处理,杨锋想想就连苦笑都笑不出来了。

可这是杨锋自己选择路,并且是未来的光明之路、康庄之路,那他就得咬着后槽牙,一步一步的坚持下去。

工厂训练熟练的工人。

学校培养技工和其他人才。

农庄提供粮食。

种植园产出特产。

……

如此一来万岛才能脱胎换骨,变成一个真正富裕的现代国家。

可是想要让万岛长治久安,还是需要在凝聚力上多下苦功夫。

目前来说周舟干的不错,以影视、歌曲为主导的文化传播,已经覆盖了全国各地,哪怕是最偏僻的岛屿,至少也有1-2个会说普通话的老师、民兵。

但这还远远不够!

杨锋的计划是用民族精神来塑造国家精神,但这就需要方方面面的宣扬、挖掘和传承,并且还要把这种精神激励起来,深深的刻入每个人的血肉与精神。

只是这事说着简单,做起来却需要持续的投入和加强,不然就很难见到效果,幸好万岛的建设发展成绩显着,很多民众都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这就无意中强化了效果。

于是杨锋就干脆把两者结合起来,用传统文化叫大家自豪,用一个个成果来赢得大家信任,用丰厚的报酬、逐渐富裕的生活来回馈大家的努力。

尽管周舟已经做的很不错了,学校在播放成语系列的短片,电影院在播放各个朝代的兴替,突出中华历史的璀璨成就,街头巷尾、工厂单位也是各种励志歌曲在传唱。

可杨锋还是感觉差点火候,要知道这个时代电视机还没有走进千家万户,但是收音机、电匣子、大喇叭却随处可见。

与其广播那些单调的、空洞的内容,还不如编辑一些广播剧,以此来更加生动的引导情绪、塑造认知。

这方面杨锋本想着也交给周舟,但宣传部的工作太繁杂了,而且周舟在理解上、在深度上总感觉差了那么一些。

结果杨锋就干脆想了两个法子。

一是向整个万岛征集剧本,看看民间有没有什么隐藏的大佬。

虽说万岛的识字率还不算高,但文化人还是多多少少有一些的,况且一些民间故事、真人经历也不是不可以改变。

只是这个过程恐怕要持续半年,然后才能评选出优秀的作品,接着再改编成广播剧,只怕磨蹭磨蹭就是一年之后了。

既然如此杨锋想到的第二个法子,这就直接堵上了这个漏洞,大大的节省了时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