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文艺片不好过了(3 / 4)

加入书签

子,让一些事情或东西不一定合理,不一定有道德,但却合法。

    在这样的情况下,预计10天的拍摄时间,仅用了7天就完成了。

    曹阳带着剧组再回到京城时,《圣殇》已经上映了一个星期多了。

    现如今,随着国内电影市场的变大,电影上映数量的增多,特别是每年都有不少大片上映,再也不是前些年那种电影院放什么观众只能看什么的时代了。

    观众已经有了选择的余地。

    别的不说,就在三四年前,只要是能在欧洲三大获奖的文艺片,哪怕是没获奖,仅仅只进入了主竞赛单元的电影,在国内至少都能有个上千万的票房。

    欧洲三大这时候还是“神圣”的。

    电影的主要观影人群也大都是“小资”,年龄大概都是60后或70后,他们有很多人是觉得欧美的月亮“更圆”一些的。

    没办法,那时候电影实在太匮乏了,也没有什么商业大片看,欧洲三大就是最好的广告。

    所以,这时候能闯进欧洲三大主竞赛单元的电影,只要国内能上映,就没有票房低的。

    可这两年就不行了。

    随着国内的几个大导演相继开始拍“大片”,随着好莱坞商业大片进口数量的增多,随着香江弯弯电影人北上——他们几乎没有拍文艺片的。

    如今可选择性就多了。

    文艺片——大多数代表着沉闷和压抑,一般都没有什么好结局。

    而商业大片,说穿了就是为了刺激你的感官的,让你看的热血沸腾,简单来说,就是给你提供情绪价值,让你“爽”的。

    因此,国内文艺片的票房,不仅没有随着电影票房市场的增长而增长,反而是开始下跌了,还是大幅度的下跌。

    观众不再“认”奖项,开始“认”导演和明星了。

    就拿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最高金狮奖的《三峡好人》举例,这部电影若是放在2000年左右,有了金狮奖这个金字招牌,保底票房就能有2000万。

    可在2006年上映后的票房是多少呢?

    30万,不是美元,是人民币。

    这放在几年前你敢想象吗?一部金狮电影,仅仅只有30万的国内票房。

    当然了,欧洲三大的招牌虽然在国内不太“灵光”了,但在国外尤其是欧洲还是很好用的。

    据曹阳所知,《三峡好人》仅仅卖国外的版权,就有4000多万的收入了。

    因为电影上映数量的增多,观众有了选择,那么就会更倾向于选择他们认为影片有质量保证的导演或演员。

    就像上个月上映的江文的《太阳照常升起》,看过这部电影的普通观众,几乎都说看不懂……

    可就算这样,因为这是江文“复出”后执导的第一部电影,还是有很多人愿意相信他,哪怕这部电影在威尼斯电影节空手而归。

    据发行方保利博纳董事长于东声称,原本预测江文复出后拍的第一部电影能有1亿票房的,没想到仅仅只取得的3000万的成绩。

    于东可能有些夸大了票房,但就算他为了宣传电影而吹牛,对半砍下去,也有1500万的票房了。

    这个国内票房,可比贾章可的《三峡好人》多的多的多,两者在国内票房上几乎没有可比性。

    当然,哪怕《太阳照常升起》的票房真有3000万,也是血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