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多线操作(1 / 5)

加入书签

    根据曹阳的短片改编,曹阳亲自参与制作及编剧,宁昊执导,华纳和传奇影业共同出资制作的《宿醉》,已经完成了最后的粗剪。

    这部电影的档期年前就已经定了下来,会放在暑假档刚开始的6月5日上映。

    曹阳看了下宁昊和剪辑师完成的粗剪,总体来说,故事的大致脉络没变,细微的变化肯定有,但不影响剧情走向和特定的笑点设置。

    既然没有太大问题,那就还让宁昊和剪辑师完成最后的剪辑就行,到时候曹阳再最后看看最终版本是否符合预期。

    其实,对于好莱坞来说,尤其是像《宿醉》这种商业电影,早就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模块化生产是其全球霸权的核心密码,本质上是将创意风险转化为可复制的工业流程。

    比如在剪辑之前,就已经规划好了失控叙事的控制框架模块:

    距离婚礼倒计时12个小时、10个小时、6个小时、以及“现在”的时间锚点,在这些时间锚点中,分别该执行什么功能指令,以及执行的方案等……

    传统三幕剧被压缩为灾难结果到考古解密单向通道,规避线性叙事疲劳。

    并且,还使用了好莱坞电影常使用的混沌核心引擎算法:每90秒钟制造一起非常规事件,用以增强观众的期待感和探索欲。

    只要导演和剪辑师按照这些“模块化”剪辑,基本上剧情就不会脱离掌控。

    当然,这种做法的缺点,就是极大的“扼杀”了导演的创造力和那种“灵光一闪”的牛逼想法。

    要知道影史上很多的经典,都来自导演突然的临时兴起的想法。

    优点吗,看看好莱坞工业化的商业电影就能知道,至少能保证故事的流畅性。

    曹阳其实是有些犹豫的,要不要把这一套“模块化”的模式带回国内,他相信,以他目前的地位,只要想推动,还是很容易做到的。

    不过,想想好莱坞后期创作乏力,同质化严重,几乎没有创新了……虽然并不完全是“模块化”带来的,还有一些其他因素。

    但“模块”式的工业流水线,却也占有很大一部分原因。

    这也是曹阳犹豫的原因。

    “小师叔,我有个想法。”

    宁昊一副嬉皮笑脸的表情,看起来似乎没个正形。

    每当他叫“小师叔”时,曹阳就知道,这是“麻烦”来了。

    “不,你没有。”

    曹阳一本正经的说道。

    “嘿嘿……”

    宁昊知道曹阳在开玩笑,他满脸堆笑的说道:“小师叔,我想……嘿嘿,我想等剪完后,再重新剪一个版本出来。”

    说完这些,又赶紧补充道:“小师叔你放心,我绝不会耽误正常的工作,我就利用下班后晚上的时间……”

    曹阳想了想,他大概能猜到宁昊的意思。

    宁昊这家伙,自从《疯狂的石头》尝到多线叙事的好处后,对于多线叙事还是挺执着的。

    “你想重剪一版多线叙事的《宿醉》?”

    “嘿嘿,我就知道瞒不过小师叔。”

    宁昊腆着脸说道:“我觉得把《宿醉》重构为多线叙事,可能会颠覆原作的喜剧节奏,若处理得当,可迸发出更荒诞的黑色幽默能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