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7章(2 / 3)
痛,想起合约上约定的佃租,后悔不已,就想提高一成,正闹腾呢,京城的钦天监监正特特将此事上报。
于内阁来说,龙脉之说,子虚乌有,嗯,或许不能说子虚乌有,但绝对不能让天师府说是什么就是什么。
今日天师府能指着一栋宅子说底下有龙脉,居住于上的人家有谋叛之心;
他日,他们居住的宅子就有可能被道士指认有龙脉……
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是他们绝对不容许的。
所以,他们都没报到皇帝面前,直接命县令按律处理。
但钦天监不这样认为。
他们绝对相信天师府。
而且,钦天监新监正是王振的人。
“陛下深恶邓茂七,因叛贼久攻不下,朝中已有官员提议招安,我看陛下不是很高兴,正好将此事上报,让陛下得偿所愿,也算是为陛下排忧解难。”王振让监正在大朝会中上报此事。
于是,正逼着佃农们加租的黄老爷又被抓到牢里去了。
黄老爷整个人都懵了。
县令面无表情的宣判他的罪名,罪民黄世坚勾结叛贼邓茂七谋叛,为邓茂七鱼肉乡里,筹措军粮……
黄世坚瞪大双眼:“谁我,我勾结邓茂七”
他是邓茂七的敌人啊!
县令面无表情的念完他的罪状,直接判了他秋后处斩。
黄老爷哭天抢地,大声道:“大人冤枉啊,我和邓茂七有仇,乡邻全都知道啊,他还是被我逼得出走的呢,我怎么会和他勾结”
县令冷冷地注视他,片刻后道:“这是上面拟定的罪状,你说你和邓茂七不是同伙,有人证吗”
“有,有!全乡邻的人都可以作证,还有邓家的人也可以作证,他们儿子是被我逼走的,他们怨恨我,您拿他们一问便知。”
县令:“本县问过,他们都说,你就是邓茂七的同伙,所谓邓茂七被你逼走一事,不过是你跟邓茂七做的戏。”
黄老爷瞪大双眼。
县令面无表情的从他身边经过,脚步略顿,居高临下的瞥眼看他:“本来,你是有机会活着的,邓茂七谋叛,他的父母兄弟都没事,因为乡邻为他父兄作证,邓茂七忤逆不孝,早年便被邓家除族,早与父母断绝关系。”
黄老爷脑海中瞬间闪过当年那鹤发童颜的老道说的话,他若遵守约定,善待佃农,便能化险为夷……
如果他这段时间没有逼佃农加租,而是借着平安出狱的机会减租赏赐,是不是就有人给自己作证了
黄老爷被押解进京,死刑已经是板上钉钉,但邓茂七却还在福建兴风作浪,皇帝如鲠在喉。
他气得团团转,问兵部:“陈懋没有军报入京吗”
“回陛下,陈懋南下后和邓茂七主力对战五次,四赢一输,照此下去,最迟入冬便能平定叛乱。”
皇帝心头好像火烧一般,冷笑道:“区区一贱民叛乱,竟让朝廷先后注入十五万大军,福建、浙江和江西的兵都是吃干饭的吗”
去平叛的大军多是从这几个地方调的。
兵部低头。
皇帝早就收到一些似是而非的消息,他眯着眼睛打量这些官员,问道:“各地抽调进入福建的士兵真的有十五万之多吗”
兵部官员低下头,斟酌道:“各地回禀,的确是遵从圣命,抽调了十五万大军。”
皇帝冷笑连连:“最好是,朕不希望平叛一事再起波澜。”
兵部的官员们有些不安,对视一眼后低声道:“陛下,麓川叛乱又起,国库和兵部一下要应对两起大乱有些困难,何不对邓茂七采取怀柔之策,或许招安比武力平叛更好。”
皇帝闻言,认定他们心里有鬼,冷哼道:“去年你们可不是这么说的,当时不是信誓旦旦的发誓,一定可以平定邓茂七之乱,说什么,绝对不能开招安先河,以防后人效仿吗”
兵部官员认错,表示没想到邓茂七能如此顽固,竟能诱惑这么多百姓和他一起作乱。
“百姓多愚昧,福建距离京师太远,难沐君恩,所以被邓茂七蛊惑,”兵部官员认为他们情有可原,能够被原谅,不必一杆子打死,全部杀死,“他们也是陛下您的子民,何不网开一面,用官位招安邓茂七,他若不羁,总会再犯错,到时再依律惩处。”
皇帝当然不答应。
当得知邓茂七可能事关龙脉时,皇帝便不想见此人,更不想放任此人做大,杀了他,是最好的办法!
兵部官员一退,皇帝便招来锦衣卫,让他们去查福建和江南的屯兵情况:“查一查吃空饷的情况,此次派出的大军是否真的有册子上的十五万。”
锦衣卫领命退下。
皇帝觉得自己已经够心烦的了,没想到还有更心烦的。
没两天,北境也发生了一件事。
北地刚收了春小麦,也先便派四路大军南下攻掠,朝野震惊。
其实也没多震惊,至少于谦就挺平静的。
大明与北胡终有一战,他早就知道。
自仁宗不勤远略,宣宗承之开始,四周枭雄就抓住战略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