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没用的人与有用的终端(4 / 4)

加入书签

班宁递上一本瑞士护照,照片上是她染成金的样子,名字写着"

艾琳娜·克劳斯"

官员机械地盖上章,甚至懒得比对照片——战争时期,西西里的边境管制形同虚设。

火车站挤满了逃难的富人,他们带着路易威登的行李箱和惊恐的眼神。

班宁买到了最后一班开往北方的车票,车厢里弥漫着汗水和廉价香水混合的气味。

一个哭闹的婴儿让她太阳穴突突直跳,但总比被gti的侦察卫星锁定要好。

列车穿过意大利北部的丘陵地带时,班宁在厕所隔间里更换了身份。

金假被塞进背包,露出她原本的黑色短;隐形眼镜取出后,棕色的瞳孔变成了冷冽的灰蓝色;护照换成了德国记者证。

当她重新出现在车厢时,已经变成了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人。

"

女士,您的咖啡。

"

乘务员递给她一杯冒着热气的液体,班宁道谢的声音带着恰到好处的柏林口音。

米兰转机时,她看到机场大屏幕上播放着哈夫克集团的前线战报。

班宁压低鸭舌帽,从容地走向飞往布达佩斯的登机口。

东欧的天空布满阴云,班宁在布达佩斯机场又换了两次身份,最终以俄罗斯能源公司雇员的身份登上了飞往中立国瑞典的航班,随后转机莫斯科。

当飞机降落在谢列梅捷沃机场时,一场冻雨正肆虐着跑道。

莫斯科雨后的寒冷让班宁呼出的白气在面前凝结。

她买了杯热茶暖手,在公交站等了四十分钟才搭上去杜布纳的郊区班车。

由于前线的战况紧急,车上大多是老人和带着购物袋的主妇,没人注意这个穿着普通大衣的年轻女性。

班车司机是一名残疾老兵,他的伤是十几年前,在顿涅茨克侦察时,被无人机的燃烧弹造成的。

“到站了——哎呦,新面孔啊,这里可不是旅游胜地啊?”

司机也没有管她太多,关上车门走了。

在这里,看不到莫斯科的颓废和衰落,整洁的小镇座落于美丽的绿荫和草地之中,这里时光停止了流动,可以看到列宁的塑像,在小镇的出口,那条穿过伏尔加河底的隧道口上方还有苏联时代的一行大字“劳动光荣”

班宁按照记忆中的地图走向小镇边缘的一栋不起眼的灰色建筑——中俄联合高能物理研究所杜布纳分所,十年前中国援建的级计算机"

天河-e"

就安置在这里。

由于俄罗斯的大型计算机结构落后,操作困难,中国人在这里安装了这台在当时十分先进的巨型计算机,由中国工程师控制着,在上面运行的软件都经过他们和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的审查。

如果这台计算机有感觉的话,它一定会感到孤独,因为它在这儿安家的十年时间里,绝大部分时间只是在空转和定时自检,只有在杜布纳的莫斯科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的几个研究生通过一楼的终端传给它他几个计算程序,这样就可以写论文的时候找点素材,那些东西,它用熟睡时残留的神经就能解决——现在那些学生们都在位于古比雪夫的gti电子对抗处里,和来自中国电子科技大学、闽南理工学院的战友们并肩作战,日复一日对抗着哈夫克数以万亿计的电子攻击。

"

证件。

"

门口的警卫裹着厚大衣,声音被寒风吹得支离破碎。

班宁递上一份印着俄文和中国国徽的文件,这是赛伊德为她准备的最后一张王牌——中国科技部特派员的身份证明。

警卫仔细检查了文件上的防伪标记,又对比了她的面孔与照片,最终不情愿地按下了开门按钮。

“你一个中国人,长得怎么像中东人啊?”

“好啦好啦,我是塔吉克族人,叫地丽那孜·帕尼克,我们是长得比较奇怪的中国人……”

"

行行行,国家太大了就是奇形怪状的……对了,机器很久没人用了,"

警卫嘟囔着,"

电费都欠了三个月。

"

班宁塞给他一卷哈夫币:"

那就麻烦你通个电。

"

机房比想象中还要老旧,巨大的黑色机柜上积了厚厚一层灰。

中国制造的标识已经褪色,但机器本身的钛合金外壳依然完好无损。

班宁抚摸着机柜侧面刻着的"

天河-e"

字样,嘴角微微上扬。

这台十年前的级计算机虽然已经落后,但对她手中的量子终端来说,正是完美的解密工具——足够强大,又不会留下数字痕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