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白雪行第八十九章(1 / 2)

加入书签

1949年8月4日,长沙城外的湘江渡口笼罩在破晓前的薄雾中,程墨白站在独立师指挥车前,指尖摩挲着胸前崭新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

胸标,江对岸的岳麓山轮廓隐约可见,五年前,沈书仪就是在那片山麓下化作永恒星光。

"

师长,你看,信号!

"

通讯兵突然压低声音,江心一艘渔船亮起三短一长的灯光,正是约定暗号。

程墨白举起望远镜,渔船上那个穿国民党中将制服的高大身影,正是当年长沙会战时死守妙高峰的陈明仁,而船头摇橹的"

渔妇"

,裹着头巾的侧脸让程墨白呼吸一滞,林雪耳后那道伤疤,是南京突围时为掩护伤员留下的。

"

按计划接应。

"

程墨白放下望远镜时,右手无意识地按在腰间,那里常年别着一把日军将官刀,刀柄缠绕的蓝布领巾已换成鲜红绸带。

江雾突然被探照灯撕开,两艘国民党炮艇从下游包抄而来,机枪子弹在渔船周围溅起密集水花,陈明仁的军帽被气浪掀飞,露出鬓角新添的白。

"

开火掩护!

"

程墨白一声令下,埋伏在芦苇丛中的解放军炮兵阵地骤然轰鸣,三迫击炮弹精准落在炮艇前方,激起的水墙暂时阻断了追击。

当渔船靠岸的瞬间,林雪利落地扯下头巾,她白衬衫袖口别着红十字臂章,底下却露出半截红色布条,和当年沈书仪系在电台上的如出一辙。

"

程师长。

"

陈明仁大步上岸,中将肩章在晨光中微微颤,"

没想到再见面,是你给我当接应。

"

程墨白敬了个标准的军礼:"

陈将军,中野88师奉命接您回家。

"

他特意用了"

回家"

这个词,看见对方眼角猛地一红。

林雪悄然递来医药箱,程墨白打开夹层,里面是张泛黄的长沙地图,五年前沈书仪用红铅笔标注的日军火力点,如今被重新描成国民党城防工事。

"

走吧。

"

林雪轻声道,手指在医药箱锁扣上敲出摩尔斯电码的"

平安"

,江风吹起她额前碎,程墨白恍惚又看见当年电讯处窗台上,那盆永远朝着太阳的冬青。

对岸,朝阳终于跃上岳麓山巅,陈明仁望着自己守卫过的城池,突然解下中将领章,轻轻放在渡口的青石板上,领章背面刻着的"

与城共存亡"

,此刻正被涨潮的江水慢慢浸没。

"

看!

"

通讯兵突然指向湘江。

波光粼粼的江面上,那艘完成使命的渔船正顺流而下,船头的船老大举起红旗迎风招展,宛如当年天心阁上,那个在弹雨中挺立的纤细身影。

1949年9月28日凌晨3时47分,香港湾仔庄士敦道的一栋唐楼里,程墨白正用瑞士军刀刮去勃朗宁手枪的序列号,刀尖在金属表面刮擦出的细碎声响,与窗外淅沥的雨声交织成一张无形的网。

昏黄的台灯光线下,枪身泛着冷冽的蓝光,那是用冲绳黑砂特制的消光涂层,每一粒砂砾都记录着1945年受降仪式上的耻辱与荣光。

程墨白执行的是中央直接下达的命令,接应从美国归来的核子专家,代号“秋日”

的着名科学家,保密局已经下达了必杀令,程墨白的特种小组已经先于秋日三天抵达了香港。

"

老程,茶凉了。

"

刘志明的声音从背后传来,带着常德口音特有的尾调,程墨白这才惊觉自己盯着怀表已有一刻钟之久,表盘上的镭粉刻度在昏暗中泛着幽绿的光,显示着林雪最后来的摩尔斯电码:"

勿归"

茶几下方的暗格里,那本包着《楚辞》函套的典籍正渗出淡蓝色荧光,这是用岳阳教会医院抗体特制的显影剂在与空气中的水分子生反应。

"

砰!

"

第一声枪响来得毫无预兆,程墨白看见刘志明手中的白瓷茶杯突然炸裂,祁门红茶的琥珀色茶汤在台灯下飞溅,在亚麻桌布上晕染开一片暗红,像极了1937年南京城墙砖缝里渗出的血迹,茶杯碎片划过韩振声的脸颊,在他左眼下留下一道细长的血痕。

刘志明的反应快得惊人,这个在长沙会战中失去三根手指的老兵,残缺的左手猛地掀翻茶几,厚重的红木桌面在空中翻转,将第二子弹挡下,子弹穿透木板的闷响中,程墨白清晰地看见弹头旋转时带起的螺旋状气流,那是美制1911消音手枪特有的45acp弹道特征。

"

保密局的黑雨小组!

"

韩振声一个侧滚来到窗边,残缺的左手利索地卸下铜制窗钩,这只在长沙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