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文会进行时(2 / 3)
皆为观赏这大周盛世之景。
一时间,街头巷尾人头攒动,欢声笑语回荡在夜空之中。
与此同时,满天礼花冲天而起,继而被东风吹散,恰似星雨纷落于舞台之下,熠熠生辉。
绚烂的打铁花在舞台上绽放,似火树银花,又若梦幻花火,将夜空装点得美轮美奂。
乐师们吹奏的凤箫声隐隐约约传来,悠扬婉转,如泣如诉。
表演者手持鱼龙花灯,舞动身姿,花灯飞转不停,仿若鱼龙嬉戏于光影之间。
今夜的上元夜花灯会渐入高潮,前来观赏花灯的百姓与官员们纷纷起身,目不转睛地欣赏这难得一见的精彩表演。
有的伸长了脖子,眼睛瞪得大大的,满脸惊叹;有的兴奋地拍手叫好,手都拍得通红;还有的人沉浸在这美妙的氛围中,不自觉地跟着乐声轻轻摇摆身体。
徐家与盛家的姑娘们亦被这热闹景象所吸引,她们相互簇拥着,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眼神中满是兴奋与好奇。
随后忍不住凑近舞台前,仰观望花灯飞转。
她们的眼眸中闪烁着惊叹与喜悦的光芒,那模样恰似春日里盛开的繁花,娇艳动人。
徐子建却依旧稳坐于座位上,目光平静地凝视眼前这一幕。
人潮汹涌,自他身畔如潮水般涌向那璀璨花灯,他却仿若磐石,不为所动,只是那深邃的眼神中,偶尔闪过一丝对这盛景的沉醉与对未来的憧憬。
如今大周朝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今日上元节更是歌舞升平,一片祥和。
徐子建心中满是欢喜,前世书中所描绘的诗词盛景仿佛就在眼前一一浮现。
他不禁回,凝视那灯火阑珊之处,微弱的火光中,盛华兰以及徐家姑娘们的面容映入眼帘。
那一张张面容,或娇俏,或温婉,皆是他心中珍视之人。
他暗暗誓,此生定要守护她们周全,绝不让大周重蹈前世靖康之耻的覆辙。
这一世,他要让大周繁荣昌盛,燕云之地必将由他收复,护佑这锦绣山河,百姓安宁。
此时,他的眼神变得坚定而炽热,拳头也不自觉地握紧。
此时台上,已有众多才子将自己的作品呈递给几位评判。
今日的评判阵容颇为强大,除了欧阳修与晏殊这两位文坛巨匠,还有昭文阁学士海德林。
评判席位于庭院正前方的高台上,三张长桌并排而列,铺着华丽的锦缎桌布,在灯光下闪烁着微光。
三位评判端坐在椅上,表情严肃而庄重,目光审慎地扫视着手中的诗词。
欧阳修神色专注,时而微微点头,时而轻轻皱眉,手中的笔不时地在纸上记录着什么。
晏殊则一手轻抚胡须,眼神中带着一丝欣赏与挑剔,偶尔与旁边的欧阳修低声交流几句。
海德林正襟危坐,面容冷峻,让人难以捉摸他的心思。
徐坤心怀忐忑又满是自信地将从杨无端那里“借来”
的上元词呈上。
他双手捧着词作,微微颤抖,额头上冒出细微的汗珠,眼神中却透着一股决然。
他深吸一口气,迈着略显僵硬的步伐走向评判席,将词恭敬地放在桌上后,快退下,站在一旁,眼睛紧紧盯着评判们的表情,双手不安地搓着衣角。
欧阳修、晏殊、海德林三人接过才子们呈递上来的作品,一一仔细传阅。
其中徐坤呈交的《迎新春》一词,率先得到了晏殊的赞赏。
“嶰管变青律,帝里阳和新布。
晴景回轻煦。
庆嘉节、当。
列华灯、千门万户。
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
十里然绛树。
鳌山耸、喧天箫鼓。
渐天如水,素月当午。
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
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
太平时、朝野多欢,民康阜、随分良聚。
堪对此景,争忍独醒归去。”
晏殊轻抚胡须,面带微笑,眼中满是欣赏之色,不住地点头称赞:
“欧阳学士,海学士,徐坤这《迎新春》写得极为应景,且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满是对这上元佳节的盛赞与陶醉,实乃一不可多得的佳作!
老夫以为,此词目前当属第一。”
说罢,还特意将词举起,向其他两位评判展示。
欧阳修却微微摇头,提出异议,他放下手中的词,坐直身子,表情严肃地说道:
“晏相公,我却觉得苏轼这《鹧鸪天·紫禁烟花一万重》意境更为洒脱自在,凡脱俗。
‘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宫阙倚晴空。
玉皇端拱彤云上,人物嬉游陆海中。
星转斗,驾回龙。
五侯池馆醉春风。
而今白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
’此词用词精妙,意象宏大,又于繁华中蕴含着一丝深沉的感慨,真乃好词!”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强调着词中的精妙之处。
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