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章 同甘共苦(1 / 2)

加入书签

孙七目瞪口呆,无论如何都想不出来为何堂堂一个县令,能给他们这些平头百姓打‘欠条’。

不,甚至据他观察,今日去商铺选购的人中,还有很多人压根不算是平头百姓。

崇安城门口成日都有官差宣讲,说是得在崇安境内待满一年,才能向县衙请诉,官差们会来查验,只有通过,成为有户籍的百姓

不过是十几两银钱,虽然也不少,可哪里能和官印的威力相比

孙七完全僵在原地,脑子一时间乱哄哄的,不知所措。

王五便笑道:

“孙老弟,别那么大惊小怪,你在城中待久了,便知道咱们县令做事素来是说一不二。”

“商行那头的意思很明白,这张纸既算银票也算商票,之所以县令愿拿官印打欠条,一来是因为现在城中来往的流民渐多,担心百姓信不过商行。”

“二来是因为各家说不准都有远行的时候,远不如将东西放在商行保管,换一张需本人持公验兑换的欠条,随处兑换更好!”

“余县令都说了,这张票没了还不算要紧,只要有公验,她们翻出账册,自然也会将东西给咱们!”

“如此,不是很好吗?还省的天天担心离家时家中遭到劫掠,剩不下什么。”

王五絮絮叨叨了许多,眼见孙七还在呆,想了想,又难得多言道:

“县令是仙人,仙人难道还能贪几袋米粮?”

“我可偷偷告诉你,县令之所以先用欠条的法子写商票,只能本人通兑,就是因为担心现下流民们因为一张商票便被劫杀,所以才酌定公验比商票重要,确保东西能到每个人的手里”

“咱们县令可和那些视人命与草芥的狗官一点都不一样!”

不一样。

确实,一点也不一样。

直到王五走了许久,那句‘若是有朝一日县令能将商行开遍九州各地就好了’的叹息仍萦绕在孙七的脑海之中。

孙七满脑子也都是——

如果真的这商行能开遍九州各地

他不知道怎么形容。

但就是,好。

很好。

每个人的心血,都该在各自的手里,哪怕是路上被截杀,死了也不能让东西落到那些杀人如猪狗的畜生手里。

他们再也不用推着车,带着大包小包的行囊奔波,到一座商行,便随便找到一处嘉实商行歇脚

商行里什么都有,有衣服,有药铺,有杂活,有吃食

还有糖。

虽然,虽然有银钱,随处都可以买到糖。

可崇安的糖,似乎很特别,特别甜,特别香,特别剔透

特别,值得人多活一口气。

纵使天涯海角,只要能吃上这么一口,好似都会回到崇安。

更会回想起,崇安是一座甜香扑鼻,四处流淌着如蜜一般气味的城池。

往日那些苦日子,那些不堪言的疼痛,断指,残肢,血肉皆已经过去

他们仍活在未呱呱落地之前的娘胎里,仍然未品味过世事的种种苦楚

他们

仍然无忧无虑。

孙七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回的家,又是如何走到的商行,但等他回神的时候,他已经到达通兑处,将一袋粟米,甚至连带几件逃命时都不曾舍弃的银器放在了通兑处的桌台之上。

他听到了自己的声音,他说:

“我,我想给我娃娃换点儿糖剩下的不要银钱,都换成商票。”

桌后端庄的女掌柜正与余县令对话,两人齐齐看来,令素来绷着面皮装强硬的孙七不自觉一缩。

孙七兀自唾弃自己的失神,又后悔刚刚没有先给县令行礼问安。

他急的浑身冒汗,却见余县令随意朝后招了招手,道:

“给他换,各种糖都来一些,再给他一袋羊奶,我记得他还有个孩子。”

县令,县令大人居然还记得他有个孩子!

孙七一时间受宠若惊,连手都不知道该往哪里放更好。

余幼嘉却没犹豫,径直接过二娘手中写好的‘欠条’,核对一遍无误之后,稳稳盖上了县令的官印,而后又笑眯眯的将孙七所要的东西都递了回去。

孙七惶惶然接过,正要跪下谢恩,却听自家县令道:

“孙七,好好干活,早些得个户籍”

“你和你的娃娃,往后都会幸福的。”

幸福。

幸福。

甜香四溢的商行内,已几乎过了半生的孙七,第一次听到了这两个字。

这两个从前从未在任何人口中听过的字。

不过,又如此熟悉,轻善。

第一次听到,孙七便对刚刚自己始终无法描述完善的甜香,有了更确切的概括——

不受苦,就是幸事。

无忧无虑,就是福事。

两者合在一起,那不就是幸福吗?

确实,确实应该幸福的

他们这些朝不保夕的泥点子,生活在崇安,这辈子也算是甜过,幸福过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