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5章 劲卒三千屯塞北,坚城万里固疆陲(3 / 4)

加入书签

显:“明日早朝,令玄夜卫北司探子全程记录群臣言行,尤其是石崇、李嵩的反应,若有异动,即刻报朕。”周显躬身应“是”——萧桓要借朝议,看清群臣站队,同时借三策的推行,测试旧党的底线。

次日早朝,奉天殿内烛火通明,文武百官按品级分列两侧。萧桓升座后,开门见山:“今日召众卿,是为昌顺郡王所献‘安邦三策’——封赏功臣、轻徭薄赋、严固边防。现将三策条文发下,众卿可畅所欲言,议可行否。”内侍将三策条文分发给各官,殿内立刻响起细碎的翻纸声。

萧栎站在宗室列中,目光悄悄扫过两侧:石崇站在东列前排,脸色阴沉,正与身旁的李嵩低声交谈;谢渊站在西列,神情平静,手中捏着兵部的边军名册;刘焕、王瑾等中立派则低头翻看条文,眉头微蹙;张文、杨武等年轻官员则眼神明亮,似支持三策。

片刻后,李嵩率先出列,躬身道:“陛下,封赏功臣乃国之大事,需按《大吴官制?封赏篇》行事。谢渊大人已掌兵部兼御史台,再加‘太保’衔,恐权过重;周显大人掌玄夜卫,再加‘少保’衔,恐特务机构权盛,非社稷之福。”他看似按制度说话,实则在替石崇发声——谢渊、周显权重,会直接压制旧党。

萧栎心中了然,李嵩是吏部尚书,管官员任免,石崇的旧党多靠他提拔,官官相护的戏码,果然开场了。

李嵩话音刚落,石崇立刻出列,语气看似恭敬,却藏着锋芒:“李大人所言极是。陛下,非臣反对封赏,只是如今国库不足,边军冬粮尚缺,若再给百官加衔、将士加俸,恐加重财政负担。且‘太保’‘少保’皆为勋贵衔,需有功高盖主之绩方可授予,谢渊大人虽护驾有功,却未到‘盖主’之境,恐引非议。”他不提旧党利益,只以“国库”“礼制”为借口,试图堵死封赏之策。

谢渊立刻出列,目光直视石崇:“石大人此言差矣!瓦剌陈兵边境,若不稳固军心,谁愿为陛下守边?臣掌兵部兼御史台,是为了‘军政一体’,方便统筹边防;加‘太保’衔,是陛下对功臣的认可,可安朝野之心。至于国库,刘焕大人已核算,清查江南隐匿赋税便可填补,何来‘负担’之说?”他字字铿锵,既陈事实,又暗指石崇“不顾边防、只谋私利”。

石崇脸色一变,还想反驳,萧栎适时出列:“石大人,臣弟有一言。”他语气平和,“先帝永熙帝年间,谢渊大人的父亲谢老将军守宣府,先帝曾赐‘太傅’衔,只为安军心。如今谢大人面临瓦剌大敌,加‘太保’衔,正是效仿先帝之法,非‘权盛’,乃‘安边’之需。至于将士加俸,一季俸禄仅需五万两,不及江南隐匿赋税的十分之一,石大人何必担忧?”他引先帝为例,又提清查赋税,既避开党争,又堵死石崇的借口。

萧桓适时开口:“萧栎所言有理。封赏是为安军心、稳朝堂,朕意已决,此事不必再议。”石崇见萧桓定调,只能不甘地退下,李嵩也不敢再言——封赏之策,就此定局。

封赏策定,接下来议轻徭薄赋。刘焕出列,躬身道:“陛下,臣已核算,免除江南三府秋税、调二十万石粮,再清查隐匿赋税,国库可支撑。但需派户部、玄夜卫联合查案,由陈忠侍郎统领,确保能追回粮款。”他的态度已从“顾虑”转为“支持”——萧栎的话打消了他的担忧,也让他不敢再偏袒石崇。

石崇又想发难:“陛下,江南地方官多为先帝旧臣,清查赋税恐伤旧臣之心,不如缓行。且免除秋税,恐让百姓生‘不缴赋税亦可’之念,不利于后续征税。”这话是在保旧党——江南地方官多为石迁旧部,清查便是断他的臂膀。

王瑾此时出列,语气平和却坚定:“石大人此言不妥。百姓是社稷根本,若因‘伤旧臣心’而不顾流民死活,恐失民心。且先帝永熙帝曾说‘民安则税足’,免除秋税是为让百姓休养生息,来年收成好了,赋税自然能补上。至于清查,只查贪腐者,不罪安分者,何谈‘伤旧臣心’?”王瑾是礼部尚书,中立派领袖,他支持减税,瞬间带动了其他中立臣僚。

“臣附议王大人!”林文、张文等官员纷纷出列,支持轻徭薄赋。石崇见孤掌难鸣,只能闭嘴——他知道,再反对,只会被冠上“不顾民心”的罪名。萧桓点头:“减税清查之事,就按刘焕、王瑾所言,陈忠、周显协同办理,下月启程。”

最后议严固边防。谢渊出列,递上兵部细则:“陛下,臣拟增派三万京营兵,由秦云将军统领,分三批驰援大同;工部派百名工匠,指导边军筑造‘空心敌台’五十座,加固宣府、大同城防;边军冬衣、粮草,陈忠侍郎已承诺下月中旬送达。此外,臣还拟令岳谦将军加强京营布防,防止瓦剌突袭京师。”细则详实,无可挑剔。

石崇还想找借口:“陛下,增兵三万,需粮饷十万石,清查赋税尚未开始,粮饷从何而来?”他明知刘焕已核算,却仍想做最后挣扎。

刘焕立刻接话:“石大人,太仓现有粮五十万石,调二十万石赈灾,三十万石给边军,足够支撑到清查赋税完成。且谢大人已与户部商议,可先从江南漕粮中调拨五万石应急,待清查后再补回。”这话彻底堵死了石崇的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