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5章 劲卒三千屯塞北,坚城万里固疆陲(1 / 4)

加入书签

卷首语

萧桓复位半载,天德朝局初定而暗流未息:旧党石崇结私僚暗扰新政,江南流民聚于漕岸嗷嗷待哺,北境瓦剌骑兵三犯大同边塞——内忧外患交织间,昌顺郡王萧栎入御书房献策,陈“安邦三策”以解困局:

一曰赏功稳朝,录复辟诸臣功绩,封谢渊为兵部尚书掌兵事,授玄夜卫周显指挥使司侦缉,基层将士加俸一级,以明帝之赏罚,断谗言挑拨之隙;二曰轻赋安民,免江南水患州县今年秋税,拨太仓存粮二十万石赈流民,天下州县减半征杂役,令百姓归田休养生息,固社稷之根;三曰固防御外,命谢渊增派京营三万驰援大同,敕边镇将领修城垣、整部伍,严备瓦剌窥伺,绝北境扰边之患。

栎之三策,恰中时弊要害。萧桓深以为然,次日早朝召群臣议推行。石崇当庭发难,以“国库空虚”阻封赏,借“赋税减则兵饷缺”疑轻赋之策,欲掣新政之肘;谢渊执北境军报驳斥,言“赏功则军心聚,轻赋则民心附,固防则边境宁”,力挺三策可行;中立臣僚刘焕、王瑾遂折衷调和,建议“封赏分批次行之,赋税减免以半年为限,边防粮饷从内帑暂补”——萧桓纳其言,终下诏定三策施行。

此三策非仅治世之良方,更成“帝权平衡旧党与忠良、宗室辅政不越界”之典范:萧栎献策不涉党争,只论家国利弊,守“宗亲辅政”之分寸;萧桓借议策观群臣动向,以中立派调和两党,显“驭下控局”之智。御书房内,银丝炭暖透茶香,栎之谋为朝局定调;奉天殿上,争辩声落于金砖,桓之断为新政开篇——天德朝从动荡走向安稳之序章,正藏于此策议行之间。

献安邦三策后述怀

劫余乱象待绳纲,臣献三章叩帝阍。

云台录绩戒偏私,轻徭宽赋恤耕桑。

劲卒三千屯塞北,坚城万里固疆陲。

不贪爵禄登青史,唯愿黎元免饥寒。

昌顺郡王萧栎献安邦三策奏疏

臣昌顺郡王栎,谨拜表上言:

陛下复位半载,天德新政初启,然内有旧党盘桓、吏治待清,外有瓦剌窥边、流民未安,社稷根基犹需固护。臣栎蒙陛下恩宠,居郡王之位,怀忧国之心,夜察朝局、昼思民瘼,谨献“安邦三策”,唯愿佐陛下成中兴之业,沥陈如下:

一曰赏功以稳朝堂,明陛下之信

昔年复辟之役,诸臣效死力:谢渊掌兵护驾,却瓦剌、守京畿,功在社稷;周显领玄夜卫,潜递密信、侦缉奸邪,劳在暗处;基层将士冒矢石、守城门,苦在阵前。今若不及时论功,恐寒忠臣之心,授旧党以口舌。

臣请:封谢渊为兵部尚书,总领天下兵事;授周显玄夜卫指挥使,掌宫禁侦缉;将士按功加俸一级,阵亡者恤其家、伤残者免其役。如此则赏罚分明,朝堂士气自振,石崇之流“功未赏、劳未酬”之谗言,不攻自破。

二曰轻赋以安民心,固社稷之根

江南水患之后,圩堤溃、田亩废,流民聚漕粮码头,号哭之声达于州府;地方官又克扣赈灾粮款,民怨渐生。民心者,社稷之本也,若任其流离,恐生民变。

臣请:免江南水患州县今年秋税,拨太仓存粮二十万石,遣廉吏督办赈济,令流民归田;天下其余州县,减半征收杂役,停罢不急之征,使百姓得休养生息。民安则心悦,心悦则国稳,此父皇当年治世之要,亦陛下今日固基之策。

三曰固防以靖外患,绝边尘之扰

北境瓦剌,去年虽败,仍贼心不死,三犯大同、宣府,边镇将士疲于应对;城垣颓敝、粮饷不足,若不早备,恐为大患。边防不稳,则内政难安,此千古之鉴也。

臣请:令谢渊增派京营三万驰援大同,修缮城垣、整训兵士;敕边镇将领,严巡边境、互通军情,遇敌则合力击之;再拨内帑十万两,补边军粮饷之缺。如此则北境无虞,陛下可专心整顿内政,无后顾之忧。

臣栎无经天纬地之才,唯守“宗亲辅政不越界”之戒,所献三策,皆为社稷计、为黎庶计。若有可采,臣愿效犬马之力,佐陛下推行;若有不妥,亦请陛下裁夺。臣栎顿首再拜,伏惟陛下圣鉴。

御书房的银丝炭燃得正稳,火光明灭间,映得案上的奏疏边缘泛着暖光。萧栎指尖捻着凉透的雨前茶盏,目光反复扫过两本奏疏:一本是周显递上的“复辟功臣名录”,谢渊、周显、秦云等名后注着“领兵护驾”“密探传讯”等功绩,石崇的名字则被圈在角落,注着“后期归附”;另一本是刘焕报的“江南流民册”,苏州、淮安两地的流民数用朱笔标红,触目惊心。

他深吸一口气,抬眼时目光已无半分犹豫——这三策,他在府中斟酌了三日,既需切中时弊,又不能涉“干政”之嫌,更要避开石崇的锋芒。“皇兄,”萧栎的声音恭谨却坚定,“新朝初定,如筑屋需固基:朝堂是梁,民心是土,边防是墙,三者缺一不可。臣弟有三策,愿为皇兄补基。”

萧桓放下朱笔,身体微微前倾:“贤弟但说无妨。”他指尖无意识摩挲着案角的“北境军报”,瓦剌扰边的消息让他连日难安,萧栎此时献策,恰合他意。

“第一策,封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