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7章 铁马冰河,志在幽燕(5 / 5)
p>朝会结束后,萧桓留下谢渊、周显、周铁三人,在御书房商议。萧桓道:“旧党通敌谋逆,证据确凿,可暂不处置,先将他们软禁,待查清所有旧党余孽,再一并清算,以免打草惊蛇。谢卿,你继续加强边镇防务,不可放松;周显,你加强对旧党余孽的监控,务必将他们一网打尽;周铁,你整理旧党罪行,为日后审判做准备。”三人躬身应道:“臣遵令!”
奉天殿的烛火再次燃亮时,殿外的阴霾虽未完全散去,却已透出几分清明。谢渊走出御书房,望着远处的皇城,心中明白——这场余波虽暂歇,却只是肃奸的开始,未来的路,仍需谨慎前行,但他有信心,在萧桓的支持与忠良的协助下,定能肃清旧党,还大吴一个清明的朝堂。
片尾
萧桓下旨,将石崇、徐靖软禁于府中,玄夜卫派兵日夜看守,不准与外界联络;镇刑司、诏狱署的旧党余孽,在周显的部署下,于一月内尽数被抓,涉案官员达三十余人,皆被打入诏狱,等待审判;周瑞因未实际参与通敌,且主动交代“石崇威胁”之事,被萧桓从轻发落,贬为地方知州,永不回京任职。
边镇方面,谢渊借挫败瓦剌袭扰之机,调整了边镇防务,建立了“宣府卫—大同卫—京营”联动体系,令岳谦、李默、秦云分别统领三镇兵力,相互支援,瓦剌自此再未敢袭扰大吴边境;户部刘焕、陈忠趁机清查边镇粮草,追回被旧党贪墨的粮草三万石,全部用于边军补给。
吏部张文修订的《文官考核制度》全面推行,“以实绩论考核”“禁止党争”的条款落到实处,不少有能力的官员得到提拔,钻营党系的风气彻底消散;礼部王瑾、林文整理的德佑证据,被纳入“大吴忠良档案”,藏于内阁档案库,供后世瞻仰。
谢渊的咳嗽在太医院的调理下渐渐好转,他仍兼领兵部与御史台,每日处理军政与监察事务,闲暇时便去边镇慰问将士,深受军民爱戴。萧桓曾多次欲为他加官进爵,都被谢渊婉拒,他说:“臣只求大吴江山稳固,百姓安乐,无需爵位与赏赐。”
卷尾语
《大吴通鉴?史论》曰:“党争余波,实为‘肃奸清浊’之预演。谢渊以慎立身处,带病固证据、布防务,显忠良之韧;周显以密监控奸佞,截密信、擒旧吏,彰特务之效;萧桓以缓制动,握实证而暂不发,展帝王之谋。旧党虽逞凶于一时,却终因通敌谋逆之罪暴露,为后续清算埋下伏笔。”
奉天殿的金砖曾承旧党的阴谋,也承忠良的坚守;那封染着墨痕的密信,既是旧党覆灭的开端,也是朝局清明的序章。这场余波告诉后世:朝堂之稳,不在一时之静,而在对奸佞的警惕、对忠良的护持、对实证的坚守;帝王之治,不在雷霆之怒,而在审时度势、谋定后动,以最小的代价换最大的安稳。
谢渊的谨慎非怯懦,而是“守江山需防微杜渐”的清醒;周显的监控非苛察,而是“护朝堂需防患未然”的尽责;萧桓的暂压非纵容,而是“清余孽需一网打尽”的深谋。三者合一,终将让大吴的阴霾散尽,迎来真正的中兴盛世——而这段余波暗涌的岁月,也将成为大吴史册中,“以韧克险、以智破谋”的经典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