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0章 链成待赴金銮殿,要使奸邪胆魄无(5 / 5)
起太上皇的嘱托,心中坚定:明日,一定要还自己清白,还那些牺牲的兄弟清白,还大吴朝堂一个清明。
天快亮时,谢渊才躺下休息,却只睡了一个时辰,便起身整理衣袍,准备去兵部衙署。赵忠端来早膳,谢渊却只喝了一口粥,便放下碗筷:“时辰不早了,该去兵部了。”他拿起木盒,走出谢府——新的一天开始了,呈证之战,即将打响。
片尾
天德元年次日卯时,谢渊携王瑾、李穆、陈默、林文、张启、周铁,带着装满证据的木盒,在兵部衙署汇合。岳谦将军已在衙署外等候,玄夜卫探子开路,刑部衙役护送,一行人浩浩荡荡前往皇宫。萧桓早已在御书房召集群臣,等待呈证。
谢渊将证据逐一呈上,先递上证据清单,再按“谈判-赎金-边镇-营救”的顺序,展示每一份证据:张启当庭用放大镜核验墨痕,证明大同密报被篡改;周铁逐条援引《大吴律》,证明证据合规;林文出示礼部公文,佐证谈判文书属实;岳谦则讲述德佑年间边镇牵制瓦剌的经过,佐证密报与战报的真实性。
石崇与李嵩试图质疑,却被谢渊一一驳斥:石崇说“证据是伪造的”,张启便拿出墨色比对卡与印鉴图谱;李嵩说“谈判未经朝廷批准”,林文便呈上萧栎的批文与内阁印鉴。周德见大势已去,当庭认罪,承认受石崇指使篡改密报、诬陷谢渊。
萧桓大怒,下旨将石崇、周德打入诏狱,李嵩革职查办,旧党余孽逐一清算。谢渊看着御书房内的情形,心中百感交集——德佑年间的心血终未白费,天德元年的真相终究战胜了阴谋。退朝后,萧桓握着谢渊的手道:“谢卿,多亏了你与诸位忠臣,大吴朝堂才得以清明。”谢渊躬身道:“陛下谬赞,臣只是做了分内之事,为了大吴江山,臣万死不辞。”
卷尾语
《大吴通鉴?史论》曰:“天德年间谢府凿证之役,非仅谢渊自证清白之举,实为大吴‘以证破诬’‘以律护正’之典范。谢渊以‘实证筑链’为纲,分责诸臣,借大吴官制流程为盾,破李嵩之阻、石崇之谋,终成‘谈判-赎金-边镇-营救’闭环证据链,其深谋远虑,堪称社稷之柱;王瑾、李穆、陈默、林文、张启、周铁诸臣,或冒险取档,或悉心核验,或据律辩驳,其忠诚刚毅,可昭日月;萧桓明辨忠奸,肃清奸佞,其英明决断,承德佑之绪,启大吴中兴之基。”
谢府偏厅的烛火,照亮的不仅是堆叠的证据,更是大吴官制的严谨与忠良的初心。从户部账册的批红到礼部文书的印鉴,从玄夜卫的墨痕核验到刑部的律法佐证,每一道流程都彰显着大吴制度的力量,每一份证据都浸透着忠良的心血。它们不仅戳破了石崇的谗言,更守护了德佑年间的牺牲与坚守,让历史的真相得以留存。
这场凿证之战告诉后世:谗言可惑众,却难敌实证;奸谋可一时,却难敌律法。唯有坚守初心,以实证为据,以制度为纲,方能在朝局的暗流中站稳脚跟,护得江山安稳、百姓安乐。而谢渊与诸臣的故事,也将永远镌刻在大吴的史册中,成为后世为官者的镜鉴——以证立身,以律行事,以忠报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