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0章 亦伴砧声断续,遥忆旧游之欢(4 / 5)

加入书签

求萧桓责罚。疏文递到京师时,萧桓只是淡淡一笑,命人存档,并未再追究——他要的不是周德的谢罪,是朝堂的安稳,是旧臣的醒悟。

宣府卫的三位幸存死士得知谢渊洗刷冤屈、萧桓释怨的消息后,特意托人送来一封联名信。信中写道:“当年追随岳将军潜入敌营,虽九死一生,却无悔。今见陛下圣明,谢大人冤屈得雪,我等虽老,仍愿为大吴戍边至死。”

谢渊拿着信,眼眶微微泛红。于科站在一旁,轻声道:“老师,这三位前辈得知您平安,一定很欣慰。”谢渊点了点头,将信小心收好:“他们是大吴的功臣,也是朕的恩人。你去传旨,赐三位前辈白银五十两,绸缎十匹,允许他们告老还乡,安度晚年。”于科应道:“学生遵命!”

不久后,于科奉命前往宣府卫督办军器调拨,特意拜访了三位前辈。三位老人虽已鬓发斑白,却依旧精神矍铄,提起当年之事,感慨道:“谢大人当年顶住压力派我们潜入敌营,又加固边防挡住瓦剌,这份忠良之心,我们记了一辈子。如今陛下与谢大人同心,大吴定会越来越好。”于科将老人的话带回京师,谢渊听后,心中满是欣慰。

边镇的将士们得知朝堂风波平息后,士气大振。李默特意递来奏报:“将士们听闻陛下与谢大人释怨同心,皆愿效死力,宣府卫防务固若金汤!”萧桓看到奏报后,对谢渊笑道:“这便是君臣同心的力量。有你在,朕放心。”

暮春时节,奉天殿外的柳树已枝繁叶茂,春光透过窗棂,洒在御案上的边镇捷报上。萧桓看着奏报,对谢渊道:“瓦剌近日已退回漠北,边境彻底安稳了。这都是你的功劳。”谢渊躬身道:“此乃陛下圣明,将士们奋勇杀敌之功,臣不敢居首。”

萧桓笑了:“你总是这般谦逊。朕已下旨,在京师为岳峰将军立祠,表彰他当年的忠烈。也为那些牺牲的死士刻碑,让后人永远铭记他们的功绩。”谢渊心中一暖,躬身谢恩:“陛下此举,实乃民心所向。那些忠良的英魂,定会含笑九泉。”

离开皇宫时,于科已在宫门外等候,手里捧着刚整理好的吏治改革方案:“老师,这是吏部与御史台联合拟定的改革方案,您看看。”谢渊接过方案,仔细翻看后,满意地点了点头:“很好。严惩贪腐、杜绝结党,这正是当前吏治所需。”

师徒二人并肩走在宫墙外的柳荫下,春风拂过,带来阵阵花香。于科道:“老师,如今朝堂安稳,边镇稳固,百姓安乐,这便是您当年守国的初心吧?”谢渊点了点头,望着远处的京城,眼中满是希望:“是啊,这便是朕当年守住的江山,也是陛下今日要守护的江山。只要君臣同心,摒弃前嫌,大吴定会迎来真正的中兴。”

夕阳西下,将两人的身影拉得很长。奉天殿的朝钟再次敲响,悠扬的钟声回荡在京城上空,仿佛在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一个没有旧怨、同心协力、江山稳固的新时代。

片尾

夜色渐浓,兵部衙署的烛火依旧明亮。谢渊坐在案前,整理着当年的旧档,于科端着一碗温热的汤药走进来:“老师,该喝药了。太医院说,您的咳疾再调理些时日,便能痊愈了。”谢渊接过药碗,一饮而尽,苦涩的药味在口中弥漫,却让他觉得无比安心。

“于科,”谢渊开口道,“明日你随朕入宫,参与边镇防务会议。陛下有意让你分管宣府卫的军器调度,你要好好准备。”于科惊喜道:“学生遵命!定不负陛下与老师所托!”他看着老师的侧脸,心中满是敬佩——正是这份赤诚与坚守,让老师赢得了帝王的信任,也赢得了朝堂的敬重。

谢渊拿起那方染血的绢帛,轻轻摩挲着:“当年陛下在敌营中写下这封信时,定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守节。朕当年顶住压力守国,也是抱着必成的信念等他归来。如今君臣同心,总算不负当年的牺牲与坚守。”于科点了点头:“老师,这便是忠良的力量。只要初心不改,定能护得江山安稳。”

窗外的月光越发明亮,照亮了案上的绢帛与文书。谢渊放下笔,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皇城,御书房的灯火依旧明亮。他知道,萧桓此刻或许也在批阅奏章,或许也在规划大吴的未来。

这场由旧案引发的风波,终究以释怨与新生落下帷幕。君臣同心,忠良相守,这便是大吴江山最坚实的保障,也是对当年所有牺牲与坚守的最好告慰。

卷尾语

《大吴通鉴?史论》曰:“帝王之智,在辨忠奸,更在释怨怼;臣子之节,在守初心,更在护社稷。德佑旧案之辩,萧桓以帝王之明释七年之怨,谢渊以孤臣之忠守一生之节,于科以门生之勇证当年之实,三者相合,方见天德中兴之基。”

周德的发难,源于对“君恩”的片面理解与对实情的无知,他的败亡,印证了“不察实情而妄言,难立朝堂”的古训。而他最终的悔悟,也展现了旧臣在真相面前的觉醒——君臣之道,非仅“愚忠”,更在“明辨是非,共护江山”。

谢渊的坚守,彰显了“社稷为重,君为轻”的至高忠节。面对攻讦,他不卑不亢,以血书为证;面对帝王的怨怼,他赤诚剖白,以行动为据。他的风骨,不仅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