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9章 不恋深潭沉旧迹,敢凭刚骨搏清欢(4 / 10)

加入书签

夜卫的密探也混在侍从之中,盯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谢渊坐在朝臣之首,神色平静,手中的酒杯未曾动过。他的目光扫过石崇、徐靖,又落在周铁、张毅身上,几人交换了个眼神,心照不宣——好戏,即将开场。

酒过三巡,萧桓放下酒杯,殿内瞬间安静下来。他清了清嗓子,声音里带着几分醉意,却字字清晰:“诸位爱卿,朕今日有两件大事要宣布。其一,石崇、徐靖二位爱卿随朕复辟,功勋卓着,朕思及边疆防务吃紧,特晋封石崇为镇北公,持节镇守宣府卫;晋封徐靖为镇南公,持节镇守广州卫。即日起,二位爱卿便启程赴任,替朕守好国门!”

石崇手中的酒杯“当啷”一声摔在地上,碎成八瓣。酒液溅湿了他的袍角,他却浑然不觉,猛地站起身,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对上萧桓似笑非笑的目光——那目光里分明写着:“你若抗旨,便是谋反,朕早已布下天罗地网。”

徐靖的脸色也瞬间变得惨白,他死死攥着拳头,指甲嵌进掌心,疼得钻心,却只能强压下心中的不甘。他知道,萧桓这是要削夺他们的兵权,将他们赶出京城,若抗旨,只会死无全尸。

“臣……遵旨。”石崇咬着牙,一字一顿地说,每个字都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他躬身行礼,头埋得极低,掩饰着眼底的怒火与绝望——他拼着性命撞开南宫门,逼开东华门,本以为能换来内阁首辅之位,没想到却落得个“被流放边疆”的下场。

徐靖也跟着起身,躬身领旨:“臣遵旨,定不负陛下所托。”他的声音干涩,带着难以掩饰的颤抖。二人退回座位,坐在那里,如坐针毡,感受着周围群臣投来的异样目光——有同情,有嘲讽,更多的是“幸灾乐祸”。

吏部尚书李嵩、户部尚书刘焕等人暗自松了口气,他们早就看不惯石崇、徐靖的嚣张跋扈,此刻见二人失势,心中别提多痛快。唯有礼部侍郎林文等少数旧臣,面露担忧——石崇、徐靖倒了,下一个会不会是自己?

谢渊见群臣神色各异,担心有人趁机作乱,遂起身躬身道:“陛下此举,深谋远虑。石崇、徐靖二位大人皆是栋梁之才,镇守边疆,定能护我大吴国土完整。臣身为兵部尚书,定会全力配合二位大人,调度粮饷,整肃军备,助二位大人守好国门。”

他这番话,既是安抚石崇、徐靖,让他们“不敢轻易反抗”,也是说给群臣听,稳定人心。石崇、徐靖听了,心中虽仍有怒火,却也明白谢渊是在“给他们台阶下”,若再不知好歹,只会死得更惨。

萧桓满意地点头,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谢渊的“配合”,既显“君臣同心”,又能堵住“萧桓刻薄功臣”的流言。他看向谢渊,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谢尚书所言极是。兵部需全力配合二位国公,不得有误。”

“其二,”萧桓继续道,语气陡然变得激昂,“朕深知‘治国之道,在于得人’。成武朝以来,朝堂被勋贵旧臣把持,寒门士子难有出头之日,以致人才凋零,吏治腐败。朕今日下旨,设立‘天德科举’,广纳贤才。从今往后,无论出身贵贱,只要有真才实学,通过科举考试,都可入朝为官!”

这话一出,殿内瞬间哗然。王直激动得热泪盈眶,站起身,躬身行礼:“陛下此举,堪比文帝开科取士,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大吴有望了!”他是寒门出身,当年若非谢渊举荐,根本无法入翰林院,此刻见萧桓要开科取士,怎能不激动?

在场的寒门官员也纷纷附和,殿内的气氛瞬间达到高潮。他们盼这一天盼了太久,如今终于有了“凭才学做官”的机会,心中对萧桓充满了感激。而李嵩、刘焕等勋贵旧臣,脸色却变得难看——科举取士,无疑会动摇他们的权力根基。

石崇见萧桓用科举笼络人心,彻底慌了。他知道,若让科举顺利推行,寒门士子入朝,他们这些旧臣更无立足之地。他猛地站起身,高声道:“陛下,不可!寒门士子出身卑微,不知君臣大义,若让他们入朝,恐会扰乱朝纲!臣有一事要奏,谢渊通敌叛国,证据确凿,陛下若重用此等奸贼,大吴危矣!”

徐靖立刻附和,从怀中掏出“秦飞的供词”与伪造的“密函”,高举过头顶:“陛下,这是秦飞的供词,他招认谢渊与瓦剌使者密谈,欲献城投降!这是密函,上面有谢渊的笔迹!臣请陛下将谢渊打入诏狱,彻查此事!”二人以为,只要坐实谢渊“通敌”之罪,萧桓就会倚重他们,科举之事也会不了了之。

谢渊早已料到石崇、徐靖会发难,他从容起身,目光扫过二人,声音沉稳而有力:“石大人、徐大人,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讲。你们说我通敌叛国,可有真凭实据?秦飞的供词是真是假,一查便知;这所谓的‘密函’,更是漏洞百出,我的笔迹,陛下与群臣都认得,可敢当众比对?”

他转向萧桓,躬身道:“陛下,臣有证据证明石崇、徐靖构陷臣,且石崇本人通敌叛国!”说着,他从袖中掏出周瑞供料的账册与“石崇府中藏有瓦剌黄金”的证据,递给太监,呈给萧桓,“这是工部侍郎周瑞供料给石崇撞门的账册,上面有石崇的亲笔批字‘扣三成款项,留作自用’;这是玄夜卫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