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6章 万里悲秋蚊逐客,一身病骨独凭台(5 / 5)

加入书签

沉——徐靖的酷刑闻名朝野,秦飞怕是撑不了太久,必须尽快想办法见到他,拿到关键证据。

“周铁那边有消息吗?”谢渊走到案前坐下,接过于科递来的热茶,暖意顺着喉咙往下淌,却驱不散心底的寒意。“秦云擅开城门的供词,还有周瑞供料的账册,都拿到了吗?”

“周大人派人送来了秦云的供词副本,还有周瑞供料的账册,上面有石崇的亲笔批字‘速发,事后重赏’,”于科递上卷宗,语气带着担忧,“只是周显的人盯得太紧,玄夜卫的密探在诏狱外日夜守着,咱们没法直接提审秦飞,连送药都得偷偷摸摸的。”

谢渊沉思片刻,指尖在案上轻轻敲击,忽然眼中闪过一丝光亮:“你去告诉周铁,明日早朝,我会奏请陛下‘公开审理秦飞案’,理由是‘流言四起,需当众澄清,以安民心’。萧桓刚说了‘信得过我’,又要稳住局面,定会准奏。只要能公开审理,徐靖就不敢再滥用酷刑,咱们也能见到秦飞,拿到石崇构陷忠良的主谋证据,到时候就能反击了。”

殿外的风卷着残雪掠过窗棂,“呜呜”的声响像在哭嚎,烛火剧烈摇晃,映着谢渊伏案书写的身影。他正在草拟“公开审理秦飞案”的奏疏,狼毫笔在宣纸上划过,留下一个个坚定的字迹,每一笔都透着不容置疑的决心。

窗外的寒梅顶着积雪,冻蕊含香,枝桠虽被雪压得微微弯曲,却始终没有折断,像极了他此刻的处境——虽被疑云笼罩,被逆党构陷,被帝王制衡,却仍守着“清逆护稷”的初心,不肯低头。

奉天殿的疑云虽暂歇,可朝堂深处的暗战才刚刚开始。石崇的构陷、周显的监视、萧桓的制衡、忠良的反击,交织成一张复杂的网,每一个人都在网中挣扎、博弈,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谢渊放下笔,拿起奏疏,在烛火下仔细核对,确保没有半分疏漏。他知道,这场仗不好打,前路遍布荆棘,稍有不慎便是身败名裂,甚至满门抄斩。可他没有退路——为了那些信任他的将士,为了大吴的江山社稷,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他必须赢。

烛火摇曳中,奏疏上的“清君侧,安社稷”六个字,在昏暗中泛着凛然的光。殿外的风雪还在刮,却吹不灭这署内的孤灯,也吹不散这位老臣清逆的决心。这场以“疑云”为幕的暗战,终将迎来“真相大白”的结局。

片尾

以“猜疑的发酵与暂歇”为节点,将权力暗战推向更深层——逆党的“疑云构陷”,非“真信流言”,乃“借题发挥”的权术,石崇、徐靖借群臣窃议煽风点火,实则为夺兵部权柄;帝王的“借疑试探”,非“轻信谗言”,乃“制衡各方”的手段,萧桓既敲打谢渊,又压制逆党,牢牢攥住主动权;群臣的“跟风猜疑”,非“真有疑惑”,乃“趋利避害”的本能,刘焕、张文为私利附和,太常卿、林文为自保观望,尽显官场投机本性。

谢渊的“隐忍不辩”,是整场博弈的核心:他以“守江山非守帝位”破局,既堵了构陷之口,又亮了忠良之心;以“不阻为护”立言,既解了群臣之惑,又藏了反击之机。而王直的“从困惑到追随”,则是忠良阵营扩大的缩影,印证“清者自清,民心向背”的真理。

卷尾语

峻法疑云之局,非“群臣惑于流言”的闹剧,乃“逆党构陷、帝王制衡、忠良隐忍”三方角力的缩影——逆党以“疑”为刀,欲斩忠良之翼;帝王以“疑”为秤,欲衡朝堂之势;忠良以“疑”为盾,欲护社稷之基。三者交织,让朝堂成了无声的战场,每一句窃议都藏着杀机,每一次沉默都含着机锋。

此案之核心,在“孤臣之‘忍’,胜于匹夫之‘勇’”——谢渊的不辩,非懦弱,乃“谋定而后动”的智慧;他的沉默,非妥协,乃“以退为进”的策略。当逆党沉浸于“构陷得逞”的幻梦,当帝王纠结于“忠奸难辨”的权衡,谢渊早已暗中串联忠良、收集证据、部署反击,将“疑云”转化为“麻痹逆党”的烟雾弹。王直的觉醒、周铁的暗助、张毅的藏证、杨武的守边,皆是这“隐忍布局”的一部分,显“忠良未散,民心可聚”。

《大吴通鉴》评曰:“渊处峻法之下,遭群议之困,却能守心不动,谋定后发,非大智大勇不能为也。桓之制衡,虽暂稳朝局,却终难掩逆党之恶;崇之构陷,虽暂起疑云,却终难挡真相之光。”峻法疑云之局,虽以“猜疑暂歇”暂结,却已注定“逆党必败”的结局。待公开审案之日,证据摆上殿陛,所有的猜疑、构陷、算计,都将在“公义”面前碎如齑粉,大吴江山终将重归清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