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3章 南宫静待雷霆势,北司空持缉逆章(4 / 4)
:夺回京师,非一日之功,可身为“太保兼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他不能退。这护稷的坚守,像一盏灯,在逆局终成的黑暗里,照亮了大吴未来的希望。
卷尾语
舆论助逆待时机案,非“民心所向”之浅事,乃“逆党借势、官官相护”之必然——石崇辈以流言为“聚民心之绳”,以利益诱惑(秦云、张文、刘焕)、把柄胁迫(李默、刘景、李嵩)、权势压制(周显),织密逆谋之网,让舆论成为“复辟之器”;百姓因惶惑盲从、官员因私念附逆、君弱因病笃难阻,终让逆党得势,江山易主。
此案之诫,在“舆论需导、臣心需正、君权需固”——舆论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逆党借舆论乱民心,显“舆论失导则国危”之理;诸臣为私念附逆,显“臣心失正则朝崩”之实;萧栎因病笃失权,显“君权失固则国亡”之警。护纲者谢渊、秦飞虽怀公心,然一远戍边地、一困守暗侦,孤掌难鸣,终难阻逆局。
京师的舆论、南宫的复位、午门的朝拜、大同卫的坚守,皆为“逆党成势”之注脚——萧桓的复辟,是舆论裹城、官官相护的结果,而非“天意民心”;逆党的狂欢,是私念战胜公心的结果,而非“正统回归”。此案之后,大吴社稷陷入混乱,却也让“公心护纲”的坚守更显珍贵,谢渊在北疆的等待,终将成为“复兴大吴”的起点。
《大吴名臣传?谢渊传》载:“成武中期,逆党借舆论谋复辟,渊远在大同卫护边,闻变后不哭不躁,仍守边筹粮,曰:‘边军在,北疆在;北疆在,大吴便有希望。’时人赞曰:‘枢臣之坚,可撼山岳,可定乾坤。’”诚哉斯言!舆论助逆待时机案,虽以逆党成势告终,却因谢渊的坚守,为大吴保留了复兴的火种,此亦为“公心不死,社稷不灭”之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