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3章 逆党潜谋夜未休,密室积粟甲光浮(4 / 4)
党筹备的亥时,京师的夜色里藏着两重天地:镇刑司密室,石崇正检查积粮,麦粒堆至屋顶,像一座随时会崩塌的山;西郊坞堡,徐靖正验收甲胄,甲叶映着火光,冷得像冰;南宫思政堂,萧桓抱着旧符酣睡,梦里他正穿着龙袍走上太和殿;吏部衙署,张文正整理“拉拢名单”,金珠在烛火下泛着贪婪的光;户部衙署,刘焕正把黄金藏进箱里,账册上的“挪用”二字被他刻意遮住——他们都以为复辟计划天衣无缝,却不知玄夜卫的暗探已录下他们的每一步,更不知张启送来的谍报,正被冷落在兵部衙署的案角。
兵部衙署的烛火仍亮着,谢渊坐在案前,面前摊着《大同卫粮饷押运禀》,陈忠正给他念粮库的存粮数:“大人,粮库还余三千石粮,明日卯时可运五百石给大同卫,余下的两千五百石,需等地方漕运粮到。”谢渊点点头,拿起朱笔,在禀上批“准运五百石”,墨迹还没干,杨武便匆匆进来,递上京营后营的军籍册:“大人,后营的三百人已备好,明日辰时可调往宣府卫。”
谢渊接过军籍册,满意地点点头:“好。明日辰时,你亲自去交接,别出纰漏。”他此刻满脑子都是边军的粮、宣府的兵、大同的火器,哪有功夫想镇刑司的积粮、西郊的甲胄?案角的谍报被风吹得翻了一页,露出“石崇复辟”四字,他却浑然未觉,仍在与陈忠、杨武议军务——他的心里,只有社稷,只有百姓,却不知祸机已在肘腋,风暴将临于旦夕。
夜色渐淡时,东方的微光照在兵部衙署的窗纸上,映出谢渊伏案的身影。他刚批完最后一份禀,伸手揉了揉发酸的肩,心里想着“明日卯时要催陈忠运粮”,却不知那束微光也照到了石崇的积粮、徐靖的甲胄、萧桓的旧符上——一场决定大吴命运的较量,正随着辰时的临近,悄然拉开序幕。
卷尾语
逆党潜筹案,非“私谋暗积”之浅事,乃“官官相护、公心蔽险”之深刻较量——石崇辈以金珠诱、故交系、账册胁,结台省旧僚、军镇将,积粮冶兵,显私谋之炽;谢渊以社稷为重,昼夜劳形于边军粮饷、京营武备,虽未察肘腋之祸,却显公心之笃;秦飞虽获谍报,却因“军务优先”受阻,显成武中期“公权运行”之弊。
此案之诫,在“私谋必露,公心需察”——逆党虽借官官相护潜筹,却难掩内部的猜忌(徐靖之疑、刘焕之畏);虽以“复辟”之名掩夺权之实,却难敌玄夜卫的暗网、律法的威严;谢渊虽以公心为重,却也需知“军务之外,亦有近险”,若非后续玄夜卫的守护、门生故吏的警醒,恐难避此劫。
镇刑司的积粮、西郊的甲胄、南宫的旧符、兵部的谍报,皆为“公胜私败”之注脚——石崇的狠戾终成空,徐靖的焦虑终无用,张文的利诱终致祸,萧桓的幻梦终成泡影;谢渊的公心虽暂蔽险,却也因“鞠躬尽瘁”赢得民心,为后续擒逆奠定根基。此案之后,成武朝旧党余孽尽显,谢渊亦知“防患未然”之重,为日后安社稷、固边防立下戒条。
《大吴名臣传?谢渊传》载:“渊遇逆党潜筹,以边军为重未察近险,然其公心感民,门生故吏警醒,玄夜卫暗护,终未陷险。后渊知之,叹曰:‘为臣者,当公心与察险并重,否则社稷危矣。’”诚哉斯言!逆党潜筹案,非谢渊之失,乃“公心蔽险”之诫,亦为成武朝“公纲护稷”之始,为后世臣者立“公心需兼察险”之镜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