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5章 公言社稷为根本,岂为私议乱襟期(4 / 4)
关键,别出岔子。”陈忠离去后,谢渊独自留在案前,烛火映着他的身影,孤独却挺拔。他想起代宗病重时说的“谢卿,朕信你”,想起百姓在德胜门喊的“谢大人护京师”,心里的决心更坚——明日,定要擒住逆党,护好大吴。
子时的梆子声传来,谢渊批完了最后一份公文——是《京营换防批复》,明日一早就能送出去。他揉了揉发酸的眼睛,拿起案角的凉茶,喝了一口,茶凉得刺骨,却让他更清醒。
他走到窗前,推开一条缝,望着远处的南宫方向,那里一片漆黑,却藏着明日的风暴;正阳门的方向,隐约有京营兵卒的甲叶声,是岳谦在部署;玄夜卫北司的方向,烛火还亮着,是秦飞在整理罪证。一切都在按计划推进,明日,就是决战的日子。
他回到案前,拿起笔,在一张黄麻纸上写下“明日辰时擒逆”四个大字,墨迹穿透纸背,像在给自己打气,也像在给大吴的江山立下承诺。烛火摇曳,映着这四个字,映着案上的公文与罪证,映着他守了一夜的兵部衙署——这里,是他的战场,也是大吴的希望。
片尾
谢渊应对流言的子时,逆党的举事准备已进入最后阶段:石崇在理刑院清点密探科吏员,以为“流言能乱军心”,却不知京营兵卒已安;徐靖在诏狱署给死囚分发短刀,以为“正阳门暗门能开”,却不知岳谦的京营兵已守在门外;萧桓在南宫摩挲京营旧符,以为“复位近在眼前”,却不知玄夜卫的人已围在侧门;林文在礼部准备祭陵文书,以为“能调走玄夜卫”,却不知南司只派了一半人——他们都以为流言能帮他们成事,却不知谢渊早已用“稳军政、安民心”破了流言,用“录实证、布天罗”等着他们自投罗网。
兵部衙署的烛火亮至黎明,谢渊的部署已覆盖京师:京营兵守养心殿、正阳门,玄夜卫盯南宫、理刑院,刑部备罪证,户部发粮饷,工部送火器——每一步都透着“公心护稷”的决心,每一步都指向“擒逆安邦”的终局。黎明的光洒在京师的街巷,流言的阴霾已散,决战的号角即将吹响,大吴的江山,终将在谢渊的守护下重回清明。
卷尾语
谢渊应对流言案,非“枢臣破谣”之浅事,乃“公心胜私念”的深层较量——石崇借流言乱政、官官相护,显旧党“为权不择手段”之恶;谢渊以“稳军政、安民心、录实证”破之,彰直臣“护稷不计自身”之忠。此案之明,在“虚与实”的对比:石崇的流言是虚,谢渊的民生安稳是实;旧党的勾结是虚,谢渊的律法纲纪是实;逆党的复位梦是虚,大吴的百姓安乐是实——虚终抵不过实,私终败于公。
谢渊之智,在“不随流言乱,只按公纲行”:他不急于捕传谣者,恐落“权臣擅捕”之口实;不急于斩李默,恐寒边将之心;不急于查粮商,恐失“谋逆现行”之实证,每一步皆循“护社稷、安百姓”之则,既不妄动,亦不纵恶。同僚之疑,非不信谢渊,乃忧时局之险,而谢渊以“坦诚释疑、实利安众”化解,显其“有智亦有仁”。
兵部的案牍、京营的甲胄、玄夜卫的密报、户部的粮饷,皆为“公胜私败”之注脚——流言虽能扰一时,却难撼公纲之固;旧党虽能结一时,却难敌民心之向。此案之后,大吴朝局更稳,民心更安,此亦成武朝“直臣守纲”之典范,为后世治“流言乱政”立镜鉴:为政者,当以公心破私念,以实利安民心,以律法束奸佞,方能护社稷长久、百姓安乐。
《大吴名臣传?谢渊传》载:“渊遇流言乱政,不躁不怒,唯以‘稳军政、安民心’破之,既护朝局,又擒逆党,可谓‘智仁勇兼备’矣!”诚哉斯言!谢渊应对流言,非为个人权位,乃为大吴江山、黎民百姓,此等公心,足以垂范千古,亦为大吴得以延续之根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