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7章 风递甲声频敛袖,灯藏计迹暂遮忧(4 / 4)
院外老槐树上的暗探,是秦飞派来的亲信,已伏在树上近两个时辰,将石崇、徐靖入堂、议事时辰、离去路线皆记在小本子上。见魏奉先送点心入堂,暗探轻轻翻身,从树上滑下,快步往玄夜卫北司去。
秦飞正在署内翻阅镇刑司旧档,见暗探进来,接过小本子,仔细阅后,眼底闪过一丝沉毅:“萧桓定三日后辰时举事,石崇策动京营旧卒,徐靖令诏狱卒开暗门,还联络了张文、林文、李默——旧党谋划倒细。”
他召来校尉:“你速将此报送兵部,呈谢大人,切记,路上不可耽搁,不可让旧党察觉。另外,加派暗探盯紧石崇、徐靖、张、林、李,三人的动向,若有联络,一并记下。”
校尉躬身应“是”,接过小本子,快步离去。
秦飞走到窗前,望着南宫的方向,低声道:“谢大人,旧党已露形,就等您的指令了。”夜色里,玄夜卫北司的灯笼亮着,像一道无形的网,正慢慢收紧,将南宫谋变的私党,一一网入其中。
片尾
南宫密议的烛火熄灭时,朝局的暗线已愈发清晰:萧桓定三日后辰时举事,以京营旧卒、诏狱卒为爪牙,借张文、林文、李默为助力,欲以“避冲突、争谢渊”为幌子,行复辟之实;石崇、徐靖各怀私念,一面筹谋举事,一面互相猜忌,又借“官官相护”拉拢旧党;秦飞的暗探录下全部细节,报与谢渊,谢渊在兵部衙署阅报后,未即刻发令,只令“杨武加强京营巡查、陈忠加快边军粮饷核查、周敦核诏狱署卷宗”——看似平静的部署,实则已为三日后的应对埋下伏笔。
南宫思政堂的烛火终灭,萧桓攥着京营旧符入眠,梦里是复位后的朝会;玄夜卫北司的灯笼仍亮,秦飞盯着南宫地图筹谋,心里是如何擒获私党;兵部衙署的灯火未熄,谢渊翻阅着密报与《大吴律》,眼底是如何以法控乱——三方的心思,皆系于三日后的辰时,南宫谋变的终局,似已近在眼前,却又因旧党的私念、谢渊的稳控,仍藏着变数。
卷尾语
萧桓召石崇、徐靖密议复辟,非“同心护社稷”之合谋,乃“各怀私念”之勾结——桓欲借旧党之力复正统,却怕谢渊之威,故诫“能避则避”;崇欲借举事复镇刑司旧权,故献“策动旧卒、构陷谢渊”之策;靖欲借举事掌理刑院,故献“诏狱卒开暗门、联宗室逼禅位”之计。三者虽议细策,却各有算计,显旧党“私念优先于社稷”之弊。
此案之暗,在“官官相护”的泛滥与“玄夜卫监控”的精准——张文为升尚书拖延调兵文书,林文为升尚书引开玄夜卫,李默为自保许反水,卫安为升官收白银,皆显“利字当头”的官场积弊;秦飞的暗探伏堂外录言,报谢渊定应对,显“公纲对私谋”的精准防控。旧党以为“密议无人知”,实则一举一动皆在监控,其谋虽细,却如纸包火,终难长久。
南宫的烛火、案上的旧符、密议的策文、暗探的记录,皆为“私谋必败”之注脚——萧桓的“避冲突”,是心虚的掩饰;石崇的“构陷策”,是急功的昏招;徐靖的“狱卒计”,是贪权的冒险;三者的密议,虽看似周密,却因私念丛生、互不信任,已埋下失败的种子。谢渊的“稳控不发”,非纵容,乃“待其举事,以实证定案”的智策,既服朝野,又护社稷,显直臣守纲之风范。
《大吴名臣传?谢渊传》载:“渊遇私党谋乱,不躁不怒,唯以监控录实、律法为据,待其露形,再一举擒之,故能化险为夷,护社稷安。”诚哉斯言!南宫密议一案,旧党之谋虽细,却难脱私念之困;谢渊之防虽缓,却紧扣公纲之要。三日后的辰时,非复辟的成功之时,乃私党败露、公纲彰显之日,此乃千古不易之理:私谋终难敌公纲,私欲终难护社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