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2章 白米匀净无沙粒,捧叹水土莫负酬(4 / 4)

加入书签

一块“盐法革新,官督商销”的石碑,香火缭绕中,谢渊望着陈列的实证,轻声道:“江南水土养粮,亦养盐,今漕盐双通,不负水土,不负边民,不负陛下。”

萧栎召谢渊入宫,笑道:“谢卿,漕运验粮保边军食,盐法新制增边饷、安民生,此二功,卿当居首!朕欲加卿为‘太师’,兼领盐运司事,卿可愿担此任?”谢渊躬身辞道:“陛下,漕盐二事已入正轨,臣愿留任兵部,继续监督新规推行。太师之职、盐运司事,当择更擅吏治者任之,臣举荐御史台左都御史——其持公论、查弊严,必能胜任。”萧栎点头:“卿过谦了!准卿所荐,仍命你总领漕盐二事的监督,遇重大弊案,可直接奏报。”

谢渊退出宫门,望着远处的漕运码头与盐运司驿馆,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从通州验粮到盐法新制,从破官官相护到立长久之制,所有的博弈与坚持,都化作了边军的饱饭、百姓的平价盐。他想起验粮时捧起的新米,想起盐法试点时边民的笑脸,愈发坚定:守正不泥古,革新不违公,方是治国治民的根本。

片尾

漕船验粮与盐法新制案尘埃落定:通州验粮成定制,每艘漕船抵京必由谢渊或其委派官亲验,米质合格率稳定在九成八以上,沙米绝迹;《盐法新制》载入《大吴会典》,“官督商销”成全国定制,盐质合格率九成五,边饷年增十五万两,盐价稳定;户部尚书因贪腐被流放三千里,家产充边饷;盐运司郎中被判流放两千里,永不复用;参与勾结的盐商二十人,皆被吊销盐引,十年内不得参与盐运。

团营忠勇祠新增陈列:《漕粮验核册》正本、盐法新制疏副本、元兴帝盐法谕旨、漕粮米样、盐样,旁立“漕验盐新,公义为魂”石碑,官民瞻仰,记谢渊治漕治盐之功;南宫太上皇萧桓闻成效,派近侍送来元兴帝当年使用的“盐引印”与“漕粮验质印”,附言“谢卿守漕本、除盐弊,真乃大吴柱石,不负元兴帝对直臣之期”。

江南巡抚与盐运司联名送来《漕盐年度总报》:“江南漕粮解京六十万石,皆为上白米;盐法新制推行后,盐商循规,边民安乐,无一人因漕盐上访。”谢渊将奏报呈给萧栎,萧栎笑道:“谢卿,有你在,大吴漕盐无忧,社稷无忧!”

卷尾语

漕船验粮与盐法新制案,以谢渊通州验粮固漕改成效始,以创“官督商销”破盐法积弊终,一年筹谋,半年试点,全国推广,不仅是“直臣与官商勾结的较量”,更是“守正与革新、治标与治本”的深层实践。谢渊之策,非“激进变法”,亦非“固守旧制”,实乃“循旧鉴新、破立结合”:验粮亲赴通州,是守漕运“米质为根”的正,防改革成效反噬;盐法创“官督商销”,是革旧制“垄断为弊”的新,除积弊于根本。二者一守一破,皆围绕“护边军、安民生、固国脉”的核心,彰显“守正不泥古,革新不违公”的直臣智慧。

此案暗合历代治漕治盐的核心命题:漕运之要在“验质”,无验则弊生;盐法之要在“平衡”,无衡则垄断。谢渊的坚守,恰是对这一命题的诠释:验粮非为苛责,乃为保边军食;变法非为标新,乃为除民疾苦。他破官官相护,非为追责,乃为立制度——户部尚书、盐运司郎中的惩处,是为警示后世官者:不可借旧制谋私,不可因私利害国。

从心理与策略维度观之,谢渊的应对展现了“刚柔并济、标本兼治”的极致:验粮时的“刚”,是严标准、不妥协,防官商轻慢;盐法辩论时的“柔”,是引谕旨、摆实证,不激化矛盾;破官官相护的“准”,是抓银钱实证、按律追责,不姑息;立长久制度的“远”,是设密报箱、盐样复核,防复萌。他既未因户部的旧制说辞而动摇,也未因盐商的银钱诱惑而妥协,始终以“公义”为秤,权衡守破,终达“漕盐双通、边民安乐”的成效。

《大吴名臣传?谢渊传》载:“漕验盐新,渊亲赴通州验粮,创官督商销,帝赞曰:‘渊之智,在能守正革新;渊之忠,在能护国安民;渊之仁,在能恤边民疾苦。’”诚哉斯言!谢渊的智慧,非“权谋机变”,乃“尊重规律、尊重民生”——验粮守漕本,是因边军需食;变法除盐弊,是因百姓需平价盐;谢渊的忠诚,非“愚忠盲从”,乃“坚守初心、护脉守本”——守漕是为护边,变法是为安民,护边安民是为护江山;谢渊的仁厚,非“姑息纵容”,乃“以民为本、以公为魂”——不让漕粮掺沙,不让盐价垄断,不让边民受饥寒。

团营忠勇祠的“盐引印”“漕粮验质印”仍在,印文泛着光,见证守正革新的智慧;漕粮米样与盐样仍在,一青一白,记录公义与积弊的交锋;谢渊鳞甲上的战痕仍在,凹痕红锈未褪,承载守业的艰辛。这场因“漕验盐新”而起的实践,终将与漕运书信交锋、粮亏查弊、江南密查、士绅抗辩、朝堂舌战、新规拟制、银粮拉锯、粮仓查抄、免役监察一道,载入大吴史册,为后世直臣提供“如何守正革新、护国安民”的永恒镜鉴——治国者,当守根本之正,革积弊之新,刚以护纲,柔以安民,方能让漕运通畅、盐法清明,让江山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