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4章 严定米标堵邪径,三方核验除奸弊,热血护仓稊(4 / 5)
安民”四字,仿佛在印证他的坚守——守漕粮,就是守边军;守边军,就是守江山;守江山,就是守苍生。
户部奏报:“江南漕粮米质核验推行半载,掺假之事再无发生,到京漕米皆为上白米,边军与京师官俸米质无忧;徐绅、李达、王显被判终身监禁,刘焕被判流放三千里,户部涉案主事革职为民,永不录用。”谢渊将奏报呈给萧栎,萧栎叹道:“谢卿,你查漕粮亏空,又查米质掺假,两次护得漕运安稳,这功,当载史册。”
谢渊躬身道:“陛下,这不是臣一人之功,是沈毅的微服查探,是玄夜卫与御史台的协力,是制度的完善。漕运乃国脉,需代代守护,臣只是做了该做的事。”萧栎点头:“卿说得是,传朕旨意,将《漕粮米质核验制》写入《大吴会典》,永世沿用,让后世官员皆以今日为戒,不可再犯官绅勾结、漕粮掺假之弊。”
江南巡抚送来奏报:“江南士绅因掺假案受惩,再不敢轻视漕粮米质,粮户皆以‘上白米’交漕;漕官因核验严格,再不敢收受贿赂,码头秩序井然。”谢渊看着奏报,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漕运码头,能隐约听到漕船的号角声——那是好粮入仓的声音,是边军安心的声音,是苍生安稳的声音。
他抬手摸了摸肩甲上的箭痕,岳峰的声音仿佛又在耳边:“守江山,要守每一粒漕粮,要护每一位士卒,要安每一户百姓。”他会记住这句话,也会继续守护下去,守护大吴的漕运,守护大吴的边军,守护大吴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位苍生。
片尾
江南密查案尘埃落定:徐绅、李达、王显终身监禁于诏狱署北监,玄夜卫加派看守,不得与外界联络;刘焕流放三千里,家产悉数充公,用于江南漕运码头修缮;户部涉案三名主事革职为民,永不录用;江南士绅因掺假案,“优免役”特权再减三成,漕粮米质由玄夜卫与御史台常年督查,再无掺假之事。
《漕粮米质核验制》载入《大吴会典》,成为定制:江南漕粮起运前,需三方(玄夜卫文勘官、御史台监察官、户部粮官)联合核验,米样留存备案;到京后,边军粮官复验,不合格者退回,费用由漕官与粮户承担;每岁末,户部汇总米质核验情况,报兵部与御史台备案,不合格率超五次者,漕运官员革职。
南宫太上皇萧桓闻江南漕粮安稳,米质优良,派近侍送来元兴帝当年使用的“米质核验印”,印文“验米如验国,质优则国固”八字,苍劲有力。谢渊将“核验印”与沈毅带回的米样、密报一同供奉于团营忠勇祠,祠内新增一块石碑,刻“江南密查,以微察巨,以质固国”十二字,以纪此事。
次年夏,边军送来“好米感恩疏”,疏中写道:“士卒食上好白米,体力充沛,操练勤谨,瓦剌再不敢犯边,宣府卫、蓟州卫安稳无虞。”谢渊将疏文呈给萧栎,萧栎笑道:“谢卿,这疏文,当与你的功绩一同载入史册,让后世知,大吴有你这样的直臣,是社稷之幸,是苍生之福。”
卷尾语
江南密查案,以谢渊疑漕粮掺假遣沈毅微服始,以定“米质核验制”、漕运安稳终,半月密查,不仅是一场“直臣与官绅的暗斗”,更是一场“以微察巨、以制固防”的实践。谢渊之密查,非“捕风捉影”,实乃“护边军、固国脉”的深谋:借沈毅微服获掺假实证,破官绅“米质无损”的谎言;凭米样密报定核验制度,堵漕粮掺假的漏洞。此案暗合明代“于谦定米质核验制护漕粮”的历史实态,更揭封建朝堂的深层命题:漕粮掺假之弊,表面是“米质问题”,实则是“官绅贪欲凌驾国脉、漕官渎职漠视边军”;直臣之责,不在“姑息求安”,而在“以微见着、以证破局”,让漕粮不蚀,边军不欺,苍生不苦。
从心理与策略维度观之,谢渊的应对展现了“步步为营、以细胜粗”的极致:初疑米质时的“慎”,是基于边军密报的理性判断;遣沈毅微服时的“密”,是借亲信规避官官相护的风险;获实证后的“快”,是凭铁证迅速定案、押解人犯;定制度时的“严”,是为长效治理堵未来之漏。每一步皆精准击中核心矛盾——既未因“官官相护”而退缩,也未因“风险难测”而放弃,更未因“处置官员”而偏激,始终以“护边军、固漕运”为核心,实现“查案与建制”的平衡。
《大吴名臣传?谢渊传》载:“江南密查,渊遣沈毅微服获实证,定米质制,帝赞曰:‘渊之智,在能以微察巨;渊之忠,在能以质护边。’”诚哉斯言!谢渊的智慧,非“权谋机变”,乃“关注细节、尊重事实”——两袋米的差异,是最好的线索;沈毅的密报,是最硬的证据;谢渊的忠诚,非“愚忠盲从”,乃“坚守初心、守护边军”——边军的腹胀,是最大的警醒;苍生的安稳,是最终的目标。他用半月密查,诠释了“直臣”二字的真谛:不是与官绅争高低,而是与贪腐争国脉;不是与漕官斗输赢,而是与掺假争边军。
团营忠勇祠的“米质核验印”仍在,印文“验米如验国,质优则国固”泛着光,警示着每一位漕运管理者;沈毅带回的米样仍在,次米的霉点与好米的青白,见证着官绅的贪婪与直臣的坚守;谢渊鳞甲上的箭痕仍在,凹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