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3章 查贪腐,核损耗,揭伪朝(4 / 5)

加入书签

总督共同赔偿,再派御史台、兵部、户部三方联合核验损耗,杜绝虚报。”

萧栎点头:“准奏!传朕旨意:刘焕革去户部尚书之职,贬谪至漕运河道任修河吏,罚没家产三万两充作漕运经费;陈忠革去侍郎之职,贬为苏州码头役夫,督运漕粮,核验粮质,若再出错,加重处罚;涉案的士绅,削去‘优免役’特权,匿报田亩的粮税加倍缴纳,私卖粮食的数额,需补缴漕粮;苏州、松江码头官,革职为民,永不录用!”

旨意下达后,谢渊亲自去苏州码头督查。漕卒们见陈忠穿着役夫的粗布衫,在码头搬粮核验,都不敢再偷懒;士绅们按旨意补缴漕粮,苏州恒昌票号的银车络绎不绝,将补缴的粮款送入户部。谢渊走到一艘粮船旁,漕卒老周(当年作证的漕卒之一)上前躬身:“谢大人,如今有了损耗定额,还有三方核验,没人再敢虚报了,我们也能安心运粮了。”

谢渊点头,看着粮船按规范密封,舱门贴上御史台的封条,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漕运损耗的弊政,终于被革除,百姓不用再被增征,边军也能足额收到冬粮。他想起元兴朝的账册,想起那些稳定的损耗数字,原来,不是做不到,是之前的官员不愿做,是官官相护的私心,挡住了护民护国的路。

一个月后,户部奏报:“江南漕运新运粮三十万石,损耗三万五千石,占额一成一,符合定额,无虚报;士绅补缴漕粮五万石,粮款十万两,已入库;修河吏刘焕督修漕道三里,工程合格;码头役夫陈忠核验粮船五十艘,无掺沙、无霉变。”谢渊将奏报递给萧栎,萧栎笑道:“谢卿,若不是你翻旧账、查贪腐,朕还被蒙在鼓里,大吴的漕运,怕是要被这些蛀虫蛀空了。”

谢渊躬身道:“陛下,这不是臣一人之功,是元兴朝旧账的启示,是玄夜卫与御史台的协力,更是漕卒们的据实作证。如今虽革除弊政,仍需定期核查,防故态复萌。”萧栎点头:“卿说得是,传朕旨意,命御史台每季度巡查漕运码头,核验损耗,户部每年汇总损耗情况,报兵部备案,形成定制。”

宣府卫的冬粮如期送达,李默送来捷报:“士卒皆领到足额冬粮,冬衣也已缝制完毕,瓦剌见边军粮草充足,已撤回边境骑兵,宣府卫安稳无虞。”谢渊看着捷报,想起年初的漕粮亏空奏疏,心中感慨——若当时轻信户部,增征漕粮,百姓受苦不说,边军也会因粮不足而军心不稳,后果不堪设想。

他走到案前,将元兴朝账册、漕粮损耗查弊的证据、新定的损耗制度,一并放入木盒,贴上封条,题字“成武二十五年漕粮亏空查弊档”,命人送入兵部密库。这不是为了炫耀,是为了警示后人:漕运损耗的弊政,源于官官相护的私心,唯有以史为鉴、以法为绳,才能护好国脉,护好苍生。

江南巡抚送来奏报:“今岁江南自耕农漕粮负担减轻,秋收后粮价平稳,百姓安居乐业;士绅因失去‘优免役’特权,匿报田亩的情况再无发生,漕运码头秩序井然。”谢渊将奏报呈给萧栎,萧栎叹道:“谢卿,你查漕粮亏空,不仅护了漕运,更护了江南百姓,这功,当载史册。”

谢渊走出乾清宫,寒风裹着雪粒子吹在脸上,却不觉得冷。他抬手摸了摸肩甲上的箭痕,岳峰的声音仿佛又在耳边:“守江山,不仅要守国门,还要守漕运、守粮仓,百姓有粮,边军有食,江山才能安稳。”他会记住这句话,也会继续守护下去,守护大吴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位百姓,每一条国脉。

片尾

漕粮亏空案尘埃落定:刘焕在漕运河道任修河吏,督修漕道十里,因工程勤勉,两年后改任地方县丞,仍需定期向户部报备履职情况;陈忠在苏州码头任役夫三年,核验粮船无差错,经御史台举荐,改任码头仓管员,不再掌核验之权;涉案士绅的“优免役”特权永久废除,补缴的漕粮与粮款,一部分充作边军冬衣经费,一部分用于修缮漕运码头与粮仓;苏州、松江码头官革职为民后,由漕卒与地方官共同举荐新官,皆清正廉洁,漕运损耗持续稳定在一成一左右。

新定的《漕运损耗定额制》与《三方核验制》推行全国:江南漕运损耗定额为一成二,北方漕运因路途远,定额为一成五,超损部分由责任官员与漕运机构共同赔偿;每艘粮船起运前,需经户部主事、御史台监察官、漕运码头官三方核验粮食数量与质量,贴上联合封条,到京后由三方共同启封核验,确保无虚报、无私卖。

南宫太上皇萧桓闻漕粮亏空案审结、漕运制度完善,派近侍送来元兴帝当年使用的“漕粮核验印”,印文“据实核验,勿负苍生”八字,苍劲有力。谢渊将“核验印”与元兴朝账册、漕粮查弊证据一同供奉于团营忠勇祠,祠内新增一块石碑,刻“漕粮亏空查弊,以史鉴今,以法护公”十四字,以纪此事。

次年春,山东赈灾粮足额送达,灾区百姓顺利度过荒年;边军因粮草充足,操练更勤,瓦剌再未犯边,大吴迎来“漕运稳、国库丰、边地安、百姓乐”的局面,史称“成武漕运中兴”。

卷尾语

漕粮亏空案,以户部奏报三成损耗始,以革除弊政、漕运中兴终,数月查弊,不仅是一场“直臣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