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0章 今困朝堂奸佞斗,怎忍江山易手(4 / 4)

加入书签

率玄夜卫看守,换班需兵部、御史台双重核验,旧党无机可乘;太子萧烨的起居、读书皆无虞,谢渊每日派亲兵送《皇吴祖训》至东宫,亲自为太子讲解“立嫡以长”的祖训要义。

南宫太上皇萧桓闻旧党阴谋败露,派近侍送来书信,言“朕无复位之心,愿居南宫养老,绝不为旧党所用”;谢渊将书信呈给萧栎,萧栎放心不少,病情也因国事安稳,渐渐好转,偶尔能临朝听政。

谢渊将那卷《请立太上皇子萧恪为储疏》封存于兵部密库,疏尾“谢渊”二字旁的墨痕,还有“臣等遵旨”上的墨点,都被小心保存——这卷奏疏,不仅是旧党谋逆的罪证,更是他隐忍护社稷的见证。元宵前夕,他命人将奏疏副本呈给内阁,以警示群臣:旧党虽暂退,仍需警惕,社稷安稳,需君臣同心。

卷尾语

朝会画押案,以乾清宫朝会谢渊颤笔画押始,以元宵前旧党肃清、边地安稳终,短短十日,浓缩了“直臣于危局中隐忍破局”的壮阔图景。谢渊之颤笔,非“惧祸”,乃“深谋”:画押以安旧党,为查阴谋争取时间;墨溅以显“弱”,为后续反击藏锋芒。此案暗合明代“于谦在景泰朝隐忍周旋,终护太子与京师”的历史实态,更揭封建朝堂的深层命题:直臣之勇,不在“锋芒毕露”,而在“隐忍负重”;直臣之智,不在“破局于一时”,而在“安社稷于长久”。

从心理与策略维度观之,谢渊的应对展现了“刚柔并济”的极致:对旧党阴谋的“刚”(查罪证、抓余孽),是为破乱局、护社稷;对朝会画押的“柔”(暂妥协、外示弱),是为稳旧党、争时间;对制度建设的“谋”(加强布防、双重核验),是为补疏漏、防复发;对君臣同心的“实”(稳太子、安边军),是为聚民心、固根基。每一步皆精准击中矛盾核心——既未因“刚”引发旧党提前发难,也未因“柔”失直臣风骨,实现“社稷稳与人心安”的平衡。

《大吴名臣传?谢渊传》载:“朝会画押,渊颤笔溅墨,群臣皆敛声,帝赞曰:‘渊之颤,非惧也,乃忧社稷;渊之押,非从也,乃谋长远。’”诚哉斯言!谢渊的智慧,非“权谋机变”,乃“以民为本”——惧边军哗变而押,忧太子遇险而忍;谢渊的忠诚,非“愚忠盲从”,乃“以社稷为宗”——藏锋芒以查谋,显刚直以除奸。他用朝会的颤笔,诠释了“直臣”二字的真谛:不是与奸佞争一时之短长,而是与乱局争一世之安稳;不是与君命争高下之尊,而是与外患争江山之永固。

兵部密库的《请立太上皇子萧恪为储疏》仍在,墨痕如泪,记录着朝会的凶险;团营的元宵布防图仍在,线条如铁,彰显着护土的决心;谢渊鳞甲上的箭痕仍在,凹痕如证,见证着守业的艰辛。这场因“朝会画押”而起的博弈,终将以“旧党肃清、边地安稳、太子无虞”的结局,载入大吴史册,为后世直臣提供“如何在危局中隐忍、如何以柔劲破刚局”的永恒镜鉴——直臣之勇,不在手不颤,而在心不怯;直臣之忠,不在笔不歪,而在志不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