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1章 卯鼓催营练阵忙,杀声震彻禁城墙(4 / 4)

加入书签

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校场上,把士卒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谢渊站在高台上,望着团营与禁军士卒一同操练的场景,心中涌起一股骄傲。他知道,今日的宫禁闻兵,不仅让皇帝认可了团营,更让团营与禁军走到了一起,共同为京师的防务努力。

返回兵部衙署后,谢渊连夜整理协同演练计划,将团营与禁军的职责、演练内容、时间安排都详细列出。案上的烛火跳动着,映着他专注的脸庞,直到东方泛起鱼肚白,他才放下笔。窗外传来团营与禁军协同演练的号角声,声音清亮,像一道希望的光,照亮了大吴的未来。

片尾

一月后,团营与禁军协同演练圆满完成。在萧栎的亲临视察中,两支军队配合默契,团营的“三层御敌阵”与禁军的“宫禁护卫阵”无缝衔接,展现出强大的防务能力。萧栎龙颜大悦,下旨嘉奖谢渊及全体将士,称“团营与禁军同心,京师无忧矣”。

赵奎贪腐案审结,被判流放三千里,李嵩旧部涉案者皆被严惩,勋贵余党自此收敛,再不敢干预军政。团营的新弩制造规模扩大,每月量产三百把,不仅装备团营与禁军,还送往前线边军,大大提升了大吴的边防实力。

宣府卫副总兵李默送来捷报,瓦剌骑兵听闻团营与禁军协同强军,不敢再犯宣府卫,主动撤去边境的营地。消息传回京师,百姓欢呼雀跃,纷纷称颂谢渊的功绩。

南宫太上皇萧桓闻听此事,派近侍送来贺信,称“谢卿强军护国,实乃大吴之幸”。谢渊将贺信供奉于团营忠勇祠,与岳峰的牌位、士卒的家书一同,成为团营将士的精神象征。

卷尾语

宫禁闻兵案,以卯时团营操练始,以申时协同演练定终,短短一日,浓缩了“京营强军与宫禁权衡”的壮阔博弈。谢渊未因勋贵余党构陷而退缩,未因禁军弱态对比而自满,以“实据破虚言、协同固防务、公心获圣信”为策,将一场可能引发“京营与禁军对立”的危机,转化为“两军同心护京师”的契机——此案暗合明代“于谦练京营强于禁军,获景泰帝支持”的历史实态,更揭封建朝堂“京营与禁军非对立,实乃互补”的深层逻辑。

从心理与策略维度观之,谢渊的应对展现了“刚柔并济”的极致:对勋贵余党构陷的“刚”(查贪腐、呈实据),是为破阴谋、护强军;对禁军士卒的“柔”(耐心教导、协同演练),是为聚合力、固防务;对帝王的“坦诚”(述练兵目的、呈实战成果),是为获信任、定方向;对自身的“谦谨”(不居功、重协同),是为避猜忌、凝共识。每一步皆精准击中矛盾核心——既未因“刚”引发两军对立,也未因“柔”失强军锐气,实现“京营强与宫禁安”的平衡。

《大吴名臣传?谢渊传》载:“渊练团营,声震宫禁,帝叹‘强过禁军’。勋贵余党构陷,渊持实据破之,后与禁军协同,京师防务益固。帝赞曰:‘渊有治军之才,更有容人之量,实乃社稷之臣。’”此案印证了封建时代“京营强军”的核心真理:强军非为争权,而为护国;京营与禁军非为对立,而为互补——谢渊的成功,不仅在于他能练出精锐,更在于他能在“宫禁权衡”的夹缝中,始终守住“两军同心、共护江山”的初心,这才是京师防务得以稳固的根本。

团营校场的“协同演练碑”至今仍立,碑上刻着“团营禁军同心,共护大吴江山”;文华殿的窗棂上,似还留着萧栎听闻喊杀声时的驻足痕迹;谢渊鳞甲上的旧痕,仍藏着边地士卒的期盼。这场因“宫禁闻兵”而起的博弈,终将以“两军同心、边防稳固”的结局,载入大吴史册,为后世治军者提供“如何平衡京营与宫禁、如何凝聚强军合力”的永恒镜鉴——直臣之勇,不在敢抗权,而在明知权难抗,仍愿以一身风骨,为强军辟路,为社稷护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