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5章 战鼓擂惊校场尘,十万人列阵如鳞(4 / 5)

加入书签

——看来,勋贵们暂时不敢再轻举妄动了。”谢渊冷笑:“他们只是暂时蛰伏,日后还会找机会阻挠。我们不能放松警惕,还要继续加强操练,巩固战力,让他们无机可乘。”

谢渊送别鲁王,返回高台整理操练事宜。岳谦正在检查兵器库,他拿着一本《兵器登记簿》,逐一核对佛郎机炮、长枪、马刀的数量,确保没有遗失。“大人,所有兵器都已入库,炮药也清点完毕,没有问题。”岳谦道,“今日操练,士卒们士气高涨,很多人都主动要求加练,说要早日练出战力,好去边地支援。”

谢渊点点头,走到校场中央,弯腰抓起一把青石板上的尘土,土粒从指缝间滑落,带着淡淡的硝烟味——这是操练留下的痕迹,是改革的痕迹。他想起三个月前,第一次来校场时,这里的青石板上满是杂草,士卒们无精打采;如今,杂草没了,士卒们精神抖擞,这一切都让他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李忠端来一碗热粥,粥里放了些青菜和肉丁,是营中炊事兵特意做的。“大人,您擂了三个时辰的鼓,肯定累了,快吃点东西歇息吧。”谢渊接过粥碗,温热的粥水滑入腹中,驱散了一天的疲惫。他看着李忠,问道:“士卒们的伙食都安排好了吗?今日操练辛苦,要让他们吃好。”李忠笑道:“大人放心,户部送来了足够的肉和米,炊事兵正在准备,保证让士卒们吃饱吃好。”

申时三刻,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校场上,把十万士卒的影子拉得很长。谢渊站在高台上,望着士卒们有序返回营寨,心中充满了希望。他知道,今日的操练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勋贵的阻挠、部门的掣肘、边地的战事,但只要有这十万士卒的支持,有鲁王等宗室的理解,有陛下的信任,他定能克服一切困难,让团营成为守护京师的钢铁长城。

返回兵部衙署后,谢渊连夜整理操练记录,将各营的表现、鲁王的批注、玄夜卫的监控报告都整理成册,用锦盒装好,准备明日呈给陛下。案上的烛火跳动着,映着他专注的脸庞,直到东方泛起鱼肚白,他才放下笔,揉了揉发酸的手腕。窗外传来更夫的梆子声,“咚——咚——”,卯时到了,新的一天开始了,他知道,还有更多的事情等着他去做,还有更长的路等着他去走。

片尾

次日早朝,谢渊将操练记录呈给萧栎,萧栎翻看后,龙颜大悦,对百官道:“谢渊整训团营三月,十万人列阵操练,声震南宫,战力初显,实乃我大吴之幸!李嵩、刘焕暗中阻挠操练,罚俸半年,不得再干预团营事务!”百官齐声应和,李嵩、刘焕脸色惨白,却不敢反驳。

此后,团营操练更勤,战力日强。不出一月,瓦剌果然犯边,谢渊率团营与边军协同作战,大败瓦剌,收复失地。捷报传回京师,百姓扶老携幼,站在路边迎接凯旋的军队,齐声高呼“谢大人万岁”。南宫的鲁王也亲自到城门迎接,对谢渊道:“大人果然不负众望,守住了大吴的江山!”

谢渊望着欢呼的百姓,心中清楚,今日的胜利,不是他一人之功,是十万士卒的血汗,是改革的成果,是所有支持他的人的力量。那校场的惊雷,不仅震醒了朝堂的沉疴,更震出了大吴的军威,成为史册中一段不朽的传奇。

卷尾语

校场惊雷案,以辰时谢渊督催炮药始,以申时操练凯旋终,短短六时辰,浓缩了“改革显实绩、权斗见分晓”的壮阔图景。谢渊未因勋贵暗阻而退缩,未因部门掣肘而停滞,以“督炮药破供应困局、惩乱将立军法威严、显战力获宗室支持”为策,将十万人的列阵脚步声,化作震碎流言的惊雷,既挫败了勋贵“借细故构陷”的阴谋,又彰显了团营整训的实效——此案暗合明代“于谦督京营列阵,震慑朝野”的历史风骨,更验证了“改革需以实绩为盾,以铁血为矛”的真理。

从心理与策略维度观之,谢渊的应对展现了“刚柔并济”的极致:对勋贵与贪腐官员的“刚”(惩王庆、逼周瑞),是为破除改革阻力,立军威之严;对宗室与士卒的“柔”(邀鲁王观阵、厚待士卒),是为凝聚改革共识,固民心之基;对帝王的“坦诚”(献记录、诉防务),是为获取最高支持,避“功高震主”之嫌。每一步皆精准击中矛盾核心——既未因“刚”引发朝堂动荡,也未因“柔”失改革锐气,实现“严法与民心、改革与稳定”的平衡。

《大吴名臣传?谢渊传》载:“渊亲擂战鼓,十万人列阵校场,声震南宫地砖,勋贵暗阻皆败。帝赞曰:‘有渊在,京师无忧矣!’后瓦剌犯边,渊率团营破之,收复失地。”此案印证了封建时代“军制改革”的核心逻辑:积弊非一日之寒,破弊需铁血之力;然铁血非苛政,需以“实绩”立信、以“民心”立威——谢渊的十万人阵,不仅练出了战力,更练出了“军为民守、民为军赞”的鱼水情,这才是改革最坚实的根基。

校场的青石板,曾因勋贵的懈怠而荒芜,却因这十万士卒的脚步,重焕生机;南宫的地砖,曾因流言的阴霾而沉寂,却因这“惊雷”般的操练声,震散迷雾。这场因“显战力、破流言”而起的校场惊雷,终将以“改革成功、京师稳固”的结局,载入大吴史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