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6章 莫道勋亲能撼法,国法如铁不容偏(1 / 4)

加入书签

卷首语

《大吴会典?兵志?世兵》载:“神武皇帝定天下,设世兵制,勋贵子弟可世袭军职、掌部曲,盖因‘开国功臣需延其恩、固其心’。然至元兴朝,世兵制渐生弊:勋贵借世袭垄断军职,子弟多不习兵事,甚者冒名领饷、私占军田,致‘兵不识将、将不知兵’。”英国公、定国公等十二家勋贵联名递《保留世兵制请愿书》,援引祖制恳请“勿废世袭军职、勿收勋贵部曲”,实为对谢渊此前京营改革(清虚额、查冒饷)的反扑。谢渊以“国法面前无特权”批驳,既守律法底线,又破勋贵特权,暗合明代“于谦驳斥勋贵世袭请命”的历史实态。

十二朱门联请愿,祖制为盾护特权。

世兵积弊埋隐患,私饷贪腐蚀军田。

孤臣执律批章疏,权贵说情绕殿筵。

莫道勋亲能撼法,国法如铁不容偏。

只为江山固边防,岂容私利乱朝权。

巳时初刻,兵部衙署的铜铃“叮铃”作响,通政司主事捧着一个鎏金托盘快步走入,托盘上放着一卷明黄绫面的文书,封皮上“十二勋贵联名请愿书”九个字格外醒目,落款处依次钤着英国公、定国公、魏国公等十二家勋贵的玉印。“谢大人,此乃通政司刚收到的请愿书,按制需兵部先行拟批,再转呈陛下。”主事躬身将托盘递上。

谢渊放下手中的《京营军饷核销册》,指尖抚过绫面——这绫子是内府专供的“云纹绫”,非勋贵不得用,十二家联名用此材质,显然是想借“祖制恩宠”施压。他展开文书,开篇便引《神武皇帝实录》:“‘开国勋贵子弟世袭军职,乃国之定制,不可轻废’,今谢渊大人推行京营改革,欲收勋贵部曲、罢世袭千户,恐违祖制、寒勋贵之心,恳请陛下收回成命,保留世兵旧制。”文中历数十二家先祖开国功绩,字里行间皆是“以功要权”的意味。

“大人,”秦飞轻步走入,手中拿着一份玄夜卫密报,“据查,这份请愿书是张尧、萧恒暗中串联,前日在英国公府密议至深夜,连已被降为庶民的成国公朱晟也派亲信参与,目的是逼陛下停止京营改革,保住勋贵世袭特权。”谢渊点头,目光落在请愿书“私占军田”一句上——他上周刚命御史台核查,十二家勋贵共私占京营军田五千亩,皆借“世兵部曲需养赡”之名,实为私产。

巳时三刻,谢渊召杨武入议事厅,将请愿书与密报一并递去:“你看,他们表面是保世兵制,实则是保私占的军田、冒领的军饷。此前我们清了朱晟家奴冒饷,查了张尧的虚额,现在他们联手反扑了。”杨武翻看后皱眉:“十二家勋贵联手,势力不小,且援引祖制,陛下恐会犹豫。”

“犹豫是必然,但祖制也需辨真伪。”谢渊走到书架前,取出《神武皇帝实录》善本,翻至“世兵制”章节,指尖点在“‘世袭军职需经兵部考核,不通兵事者罢黜’”一句上,“你看,祖制本就有限制,他们却只引‘世袭’,不提‘考核’,是断章取义。”他顿了顿,又道,“再查《元兴帝起居注》,元兴帝曾下旨‘勋贵部曲不得超过三百人,私占军田者以“欺君”论’,如今张尧一家部曲便有五百人,军田占八百亩,早已违制。”

正说着,门房通报“吏部尚书李嵩大人到访”。谢渊眼中闪过一丝冷光——李嵩之子在定国公府任“世袭百户”,从未入营,此次请愿他必是来当说客。“请他进来。”

李嵩身着绯色官袍,进门便拱手笑道:“谢大人,听闻十二家勋贵递了请愿书?都是开国功臣之后,祖制恩宠不可轻废,大人拟批时还需三思啊。”他不等谢渊开口,又道,“陛下前日还与老夫说,‘勋贵乃国之柱石,不可逼之过甚’,大人若硬要废世兵制,恐触陛下逆鳞。”

谢渊请李嵩落座,亲手为他斟茶:“李尚书所言‘祖制’,不知是哪一条?”他将《神武皇帝实录》递过去,“神武皇帝定世兵制,本是‘以功赏职’,却也定了‘考核之规’;元兴帝更是限制部曲、严禁私占军田,这些,请愿书中为何不提?”李嵩翻到“考核”条款,脸色微变:“此乃细枝末节,主要还是‘世袭’二字。”

“细枝末节?”谢渊提高声音,“去年宣府卫战事,英国公侄孙张承世袭千户,却临阵脱逃,致三名士卒战死;定国公次子萧显世袭百户,私吞军饷两千两,致士卒冬衣短缺——这些‘世袭子弟’,是国之柱石,还是国之蛀虫?”他取出玄夜卫查的《勋贵子弟失职名录》,“李尚书,你看这上面,十二家勋贵的世袭子弟,共三十四人未履职,却领饷银五万两,这也是祖制允许的?”

李嵩接过名录,指尖有些发颤——上面赫然写着“李达(李嵩子),世袭百户,未入营,领饷三年”。他强作镇定:“此乃个别案例,不能一概而论。再说,勋贵部曲跟随先祖征战,世袭部曲也是对他们的抚恤。”

“抚恤?”谢渊冷笑,“部曲本是军户,应归兵部统辖,如今却成了勋贵私奴,为其耕种私田、看家护院,这是抚恤,还是奴役?张尧家的部曲,半数从未上过战场,却挂名京营领饷,这也是祖制?”李嵩被问得哑口无言,只得转移话题:“谢大人,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