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8章 孤臣额锁藏忧色,群僚笑里掩阴钩(1 / 4)

加入书签

卷首语

《大吴会典?礼志》载:“朝会议事,若文武交争,帝当以‘平衡’为要,调和异同,以安朝局。”成武十三年秋,太和殿议事,因前番粮草延误案严惩刘焕,文臣集团心生怨怼,吏部侍郎张文率十余文臣弹劾“武将恃功骄纵,轻慢文臣”;都督同知岳谦则率武将反驳“文臣失职误国,反迁怒他人”,双方争执不下。帝萧栎为稳朝局,出言和稀泥:“文臣运筹,武将冲锋,缺一不可。”

然其目光扫过正一品太保兼御史大夫谢渊紧绷的脸时,却暗藏深意——谢渊素以“严惩失职”着称,此番平衡之语,实为试探其态度,亦为缓和文臣不满。此案尽显封建朝堂“文武制衡”下帝王的权衡之术,及谢渊在“原则与妥协”间的艰难抉择,暗合明代“景帝调和文武之争”的史实。

丹陛喧争戟指稠,帝王低首意难酬。

文臣执简夸筹策,武将掀袍诉血仇。

孤臣额锁藏忧色,群僚笑里掩阴钩。

功罪昭昭岂轻抹,纲常凛凛怎容偷?

金樽浅酌权宜计,玉座深谋平衡谋。

纵教平衡安庙社,难忘沙场骨与仇。

太和殿内的空气像浸了冰,谢渊立在武臣列首,下颌线绷得笔直,指尖无意识地攥着袖中那份《宣府卫士卒伤亡详册》——册中记录着粮草延误那日,三名士卒因争抢马肉互殴致死的惨状,墨迹间仿佛还能嗅到血腥味。

殿中,张文正指着岳谦怒斥:“岳大人,刘尚书虽有失职,却非文臣之过!尔等武将每日坐享粮饷,却动辄指责文臣调度不力,岂不闻‘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若无文臣筹粮,尔等何以为战?”

岳谦气得脸色涨红,上前一步:“张文!你还好意思提粮草!宣府卫士卒断粮半日,险些哗变,若非我等拼死稳住军心,你早已沦为瓦剌阶下囚!文臣中若多些谢大人这样的正直之士,少些刘焕之流的庸碌之辈,何至于此?”

“你敢骂我庸碌?”张文怒极,“我朝文臣运筹帷幄,永熙帝北征瓦剌,若非内阁首辅谋划,岂能大捷?你不过一介武夫,懂什么治国之道!”

双方你来我往,争执愈烈,唾沫星子溅落在金砖上,与殿角的龙涎香气息格格不入。谢渊冷眼旁观,心中一片冰凉——张文此举,名为弹劾武将,实为替刘焕鸣冤,借机打压主张严惩失职的自己。而部分武将的过激言辞,反而给了文臣攻击的口实,更让萧栎有了“和稀泥”的理由。

他能感受到身后文臣投来的怨毒目光,像针一样扎在背上。吏部尚书李嵩虽未发言,却频频点头附和张文,显然是文臣集团的幕后推手。谢渊深吸一口气,正要出列调解,却听到萧栎的咳嗽声响起,殿内瞬间安静下来。

萧栎坐在龙椅上,目光缓缓扫过群臣,最终落在谢渊身上——那目光复杂,有试探,有期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无奈。谢渊心中一紧,已知帝王之意——既不想过分偏袒武将,寒了文臣之心;又不愿否定自己严惩失职的做法,失了柱石之臣的信任。

“诸卿勿再争执。”萧栎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帝王的威严,“文臣运筹帷幄,掌粮草调度、朝政谋划,乃治国之基;武将冲锋陷阵,守边疆安宁、京师稳固,乃安邦之盾。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何必非要争个高下?”

他顿了顿,特意加重语气:“刘焕失职,已按律严惩,此乃个案,非文臣之过;武将护国有功,但亦当敬重文臣,不可恃功骄纵。今后,文武当同心同德,共辅社稷,不可再因私怨而误国事。”

“陛下圣明!”张文率文臣立刻躬身行礼,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李嵩也随之附和,眼神中闪过一丝得意——帝王的和稀泥,实则是默认了“不可因个案苛责文臣”,间接否定了进一步追查文臣失职的可能。

谢渊的眉头皱得更紧,袖中的手指因愤怒而微微颤抖。他想起宣府卫密报中“士卒冻饿交加,仍死守阵地”的描述,想起那三名互殴致死的士卒家中孤儿寡母的哭声,心中的怒火几乎要冲破胸膛——帝王的平衡,是为了朝局稳定,可那些因文臣失职而死去的士卒,他们的公道又该向谁讨?

萧栎的目光再次扫过他紧绷的脸,似是察觉了他的不满,又补充道:“谢卿掌监察与军政,当为文武表率,调和文武矛盾,莫要让朕失望。”

这句话像一块石头,压得谢渊喘不过气。他知道,萧栎是在暗示他“适可而止”,不要再揪着文臣失职不放。可他若妥协,那些士卒的冤屈便石沉大海,日后文臣更会有恃无恐,失职之事只会愈演愈烈。

“陛下,”谢渊终是出列,躬身道,“臣赞同陛下‘文武相辅相成’之语,然臣有一言,不吐不快。”

萧栎点头:“谢卿但说无妨。”

“文臣运筹、武将冲锋,固然缺一不可,然‘运筹’需以‘尽责’为基,‘冲锋’需以‘粮草’为盾。”谢渊的声音铿锵有力,“刘焕延误粮草,非‘个案’,实乃文臣集团‘官官相护’积弊所致——臣查到,刘焕任内,户部粮饷科五名主事皆为李嵩举荐,其中三人曾协助刘焕挪用军饷,只因李尚书庇护,才未被查处。若仅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