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7章 丹陛争锋气凛然,孤臣持据斥庸顽(4 / 5)
乐业。
春,《官员考核条例》修订完成,颁布推行。条例规定,官员考核实行“季度小考,年度大考”,考核内容包括“政绩、清廉、民生、军纪”等方面,由吏部、御史台联合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一律降职或罢官;对贪腐、失职者,从重处罚,绝不姑息。
条例推行后,全国官员的积极性大幅提高,贪腐失职现象大幅减少,大吴的吏治日益清明,百姓的生活更加安定。边境之上,因粮草调度及时、军器供应充足,边军士气高涨,瓦剌、鞑靼再也不敢轻易犯边。
萧栎在朝会上感慨道:“若不是谢卿,大吴恐难有今日之盛。谢卿,你是大吴的柱石啊!”
谢渊躬身道:“陛下过奖,这是文武百官和天下百姓共同努力的结果。臣只是做了分内之事。”他看着满殿群臣,心中清楚,这只是大吴繁荣的开始,前路仍需努力。
夏,谢渊奉命前往江南巡查赈灾情况。江南刚遭过水灾,朝廷拨付了十万两赈灾银,根据新修订的条例,由户部、御史台联合监督发放。谢渊抵达江南后,没有先去巡抚衙门,而是直接深入灾区,走访流民。
流民们告诉谢渊,赈灾银已足额发放,房屋修缮也已完成,官府还组织他们开垦荒地,补种庄稼。谢渊十分满意,随即前往巡抚衙门,查看赈灾账目。新上任的江南巡抚是谢渊举荐的清官,账目清晰,收支相符,没有任何问题。
巡查期间,谢渊还发现江南的漕粮运输比以往顺畅许多,根据《户部粮草调度条例》,漕粮调度由户部、兵部、御史台联合监督,再也没有出现虚报、克扣的现象。谢渊对漕运官员说:“漕粮是京师的生命线,你们责任重大,务必坚守条例,不可有丝毫懈怠。”
漕运官员躬身道:“谢大人放心,我等定遵条例行事,绝不让漕粮出现任何问题。”
离开江南前,谢渊收到萧栎的密诏,称“瓦剌与鞑靼暗中勾结,似有联合犯边之意,命你即刻返回京师,商议边防事宜”。谢渊不敢耽搁,当即启程回京。
回到京师后,谢渊立刻入宫见萧栎。萧栎将瓦剌与鞑靼勾结的密报递给谢渊:“谢卿,瓦剌与鞑靼若联合犯边,兵力将达十万,宣府、大同两卫恐难抵挡,你有何对策?”
谢渊接过密报,仔细看过,沉声道:“陛下,臣有三策:
其一,命宣府卫李默、大同卫岳谦加强布防,增派京营兵力驰援;
其二,命户部按条例紧急调拨粮草、军器,确保边军供应;
其三,遣使前往瓦剌、鞑靼,离间他们的关系,延缓他们的联合。”
萧栎点头:“准奏。三策同时进行,你全权负责统筹调度。”
谢渊领旨后,立刻行动:命杨武率京营五千兵力驰援宣府、大同;命陈忠按条例调拨粮草三万石、军器千件,两日内启运;命礼部选派使者,前往瓦剌、鞑靼。
在谢渊的统筹调度下,边军布防迅速加强,粮草、军器及时送达,使者也成功离间了瓦剌与鞑靼的关系,使他们的联合计划破产。瓦剌可汗见无机可乘,只得遣使求和,承诺不再犯边。
消息传回京师,萧栎大喜,亲自在奉天殿设宴,庆祝边防安定。宴会上,萧栎再次称赞谢渊:“谢卿,此次边防危机,全靠你处置得当,你真是朕的左膀右臂!”
谢渊躬身道:“陛下过奖,这是群臣同心、将士用命的结果。臣只是做了统筹之事。”他知道,此次危机的化解,不仅是他的功劳,更是新修订条例的成效——若没有粮草、军器的及时调度,边军难以迅速布防;若没有官员的高效执行,三策也难以落实。
隔年春,大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边防稳固,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粮食丰收,国库充盈。萧栎在朝会上宣布:“今年秋,将举行封禅大典,祭祀天地,以告天下太平。”
百官纷纷附和,唯有谢渊出列道:“陛下,封禅大典耗费巨大,且天下虽安,仍需警惕边患、关注民生。不如将封禅的费用用于修缮边墙、资助贫困学子,更能彰显陛下的仁政。”
萧栎沉吟片刻,点头道:“谢卿所言极是。封禅大典暂缓,费用用于边墙修缮与贫困学子资助。此事就交由你负责。”
谢渊躬身领旨,心中十分欣慰——萧栎能听进谏言,不贪图虚名,这是大吴之幸。
此后,谢渊致力于边墙修缮与教育资助,亲自前往边地督查边墙施工,走访各地书院,了解学子需求。在他的努力下,边墙更加坚固,无数贫困学子得到资助,得以安心读书。
冬,谢渊因操劳过度,偶感风寒,萧栎命他在家休养。休养期间,他仍不忘朝政,每日批阅公文,关注边防与民生。杨武、秦飞等人每日都会来探望,向他禀报朝政动态。
一日,萧栎亲自前来探望,坐在谢渊的病榻旁:“谢卿,你为大吴操劳半生,该好好休息了。朝政之事,有朕与群臣在,你不必担忧。”
谢渊虚弱地笑了笑:“陛下,臣只是放心不下边防与粮草调度。只要条例能严格执行,臣便无牵挂。”
萧栎点头:“你放心,条例已深入人心,百官皆能依规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