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5章 琼筵争誉闹哄哄,谁念疆场血染红(3 / 6)

加入书签

嵩降为吏部侍郎;阵亡士卒按谢卿所言追赠抚恤,由礼部负责立碑事宜。”

“陛下圣明!”谢渊躬身行礼,心中一块大石落地。

离开乾清宫,萧策拦住谢渊,眼中满是怨毒:“谢渊,你等着,我不会放过你的!”

谢渊淡淡道:“定国公,若你再纵容子弟作恶,下次便不是降爵那么简单了。”说罢,转身离去。

回到御史台,谢渊立刻命人落实阵亡士卒的抚恤事宜。几日后,“德胜门阵亡将士碑”在德胜门城楼西侧落成,两百余名士卒的姓名赫然其上。谢渊亲自为石碑揭幕,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眼中含泪——这些无名英雄,终于得以名留青史。

揭幕仪式上,一名老妇抱着儿子的牌位,跪在碑前痛哭:“儿啊,你为国捐躯,终于有人记得你了!”谢渊走上前,扶起老妇,沉声道:“老夫人放心,大吴不会忘记任何一位为国捐躯的英雄。”

此时,杨武走到谢渊身边,低声道:“大人,秦飞查到,萧策暗中联络石迁旧部,欲捏造证据构陷您。”

谢渊眼中闪过一丝寒芒:“让他来。我身正不怕影子斜,若他敢构陷,我定让他身败名裂。”他知道,这场为无名士卒正名的斗争尚未结束,但他已做好准备——为了公道,为了那些逝去的生命,他会一直战斗下去。

萧策的构陷来得比预想中更快。三日后,一份匿名弹劾疏出现在萧栎的御案上,称谢渊“与瓦剌暗中勾结,收受瓦剌贿赂,故意压低勋贵子弟战功”,疏中还附了一封“谢渊与瓦剌使者的往来书信”。

萧栎看过弹劾疏后,虽有疑虑,但并未立刻处置谢渊,而是将他召入宫中询问:“谢卿,这份弹劾疏所言是否属实?”

谢渊接过弹劾疏,仔细一看便知是伪造——书信上的字迹虽与他相似,却缺少他独有的笔锋,且瓦剌使者的落款日期,他正在宣府卫巡查防务,根本不可能与使者见面。他躬身道:“陛下,此乃伪造之证。臣可请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勘验字迹与印鉴,证明清白;同时,宣府卫总兵与副总兵李默均可作证,弹劾疏落款当日,臣正在宣府卫,未与瓦剌使者见面。”

萧栎点头:“传张启、李默入殿。”

张启勘验后,奏道:“陛下,书信上的字迹乃模仿谢大人所写,笔锋僵硬,与谢大人的真迹有明显区别;印鉴也是伪造的,边缘有明显的刻痕。”

李默也道:“陛下,弹劾疏落款当日,谢大人正在宣府卫与臣商议边境布防,确未与瓦剌使者见面,宣府卫的将领均可作证。”

铁证面前,萧栎明白了这是一场构陷。他怒声道:“查!立刻查明是谁伪造弹劾疏,构陷大臣!”

谢渊道:“陛下,臣怀疑此事与萧策有关。他前几日曾威胁臣,且石迁旧部与勋贵集团素有往来,很可能是他勾结石迁旧部伪造的证据。”

萧栎道:“秦飞,命你率玄夜卫即刻搜查萧策府中,若有伪造证据的痕迹,立刻将其拿下!”

秦飞领旨而去。不到一个时辰,秦飞便返回宫中,奏道:“陛下,在萧策府中搜出了伪造书信的底稿、刻制假印鉴的工具,还有他与石迁旧部的往来书信,证实是他勾结石迁旧部伪造证据,构陷谢大人。”

萧栎震怒不已:“萧策屡教不改,竟敢构陷大臣、勾结石逆旧部,罪该万死!传旨,将萧策削爵夺产,打入诏狱,交刑部严审!其党羽一律革职查办!”

谢渊躬身道:“陛下圣明。此举不仅能肃清构陷之徒,更能震慑勋贵集团,杜绝冒功、构陷等弊事。”

萧栎看着谢渊,眼中满是信任:“谢卿,若不是你清正廉明、证据确凿,朕险些错怪了你。以后军政、监察之事,仍需你多费心。”

谢渊道:“臣定不负陛下所托,为大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萧策案审结后,谢渊趁机推动修订《战功核录条例》。他结合此次核查的经验,在条例中明确规定:“战功核录需经三线核验——一线将领呈报、兵部复核、御史台督查,三者缺一不可;勋贵子弟战功需由非亲信将领交叉核验;阵亡士卒需详细登记姓名、籍贯、家属信息,由兵部存档,定期核查;冒领军功者,除本人受罚外,举荐者与核验者一并追责。”

条例修订完毕后,谢渊呈给萧栎御批。萧栎看后,满意道:“此条例周密严谨,可颁布全国推行。谢卿,你为大吴的功赏制度完善立下不世之功,朕欲再加封你为‘太傅’,兼领内阁事务,总揽朝政。”

谢渊连忙躬身推辞:“陛下,臣已掌兵部与御史台,若再兼领内阁,权柄过重,恐遭朝野非议,亦不符‘分权制衡’之祖制。且臣出身行伍,于内阁机务不甚精通,恐难胜任。恳请陛下另选贤能,臣愿专注军政与监察,为陛下守护好大吴的边防与吏治。”

萧栎看着谢渊眼中的坚定,知道他并非故作谦逊,而是真心为朝堂稳定着想,心中愈发敬佩:“既如此,朕不勉强你。但赏不可少,赐你‘免死铁券’一面,可免你及子孙一次死罪;另赐良田两千亩,用于赡养德胜门阵亡士卒家属。”

谢渊接过免死铁券,心中五味杂陈——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