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0章 权高岂止群小忌,功盛偏教帝心惊(6 / 7)

加入书签

上《请辞河工疏》,请求回京复命。

萧栎看着谢渊的奏疏,犹豫了很久。他想让谢渊回京,却又怕他回京后引发新的党争;不想让他回京,却又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最终,他下旨:“命谢渊暂留开封,巡查黄河沿岸堤岸,确保无再次决口之虞。”

谢渊收到圣旨时,心中一片平静。他知道,萧栎还需要时间,来消除对他的猜忌。他没有怨言,继续留在开封,巡查黄河沿岸的堤岸,为大吴的江山,默默守护着。

冬去春来,黄河沿岸一片生机盎然。谢渊巡查完最后一段堤岸,再次向萧栎递上《请辞河工疏》。这一次,萧栎没有再犹豫,下旨召他回京。

谢渊接到圣旨时,心中百感交集。他收拾好行装,告别了开封的百姓,踏上了回京的路程。百姓们自发地来到路边,为他送行,有的送来了鸡蛋,有的送来了干粮,有的甚至跪在地上,感谢他的救命之恩。

谢渊看着这些淳朴的百姓,心中充满了感动。他知道,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他向百姓们挥手告别,心中暗暗发誓,无论回京后遭遇什么,他都要为百姓,为大吴,继续努力。

回到京城,谢渊第一时间就去了皇宫,向萧栎复命。乾清宫内,萧栎看着风尘仆仆的谢渊,心中愧疚更甚。他走上前,拍了拍谢渊的肩膀:“谢卿,辛苦你了。”

谢渊躬身道:“陛下,臣不辛苦。黄河已安,百姓已归,臣幸不辱命。”

“好,好啊。”萧栎连连点头,“你立下如此大功,朕该好好奖赏你。说吧,你想要什么?”

谢渊抬起头,目光直视萧栎:“陛下,臣什么都不要。臣只有一个请求,想请陛下恩准,让臣去南宫探望太上皇。”

萧栎心中一震,看着谢渊眼中的真诚,他知道,自己再也不能猜忌他了。他点了点头:“准了。太上皇也很想念你,你去吧。”

谢渊躬身谢恩,转身向南宫走去。看着他的背影,萧栎忽然觉得,自己失去了很多。他失去了对臣子的信任,失去了兄弟间的情谊,失去了那份纯粹的初心。

谢渊来到南宫,见到了德佑帝。几个月不见,德佑帝的身体好了很多,脸色红润,精神矍铄。

“谢卿,你回来了。”德佑帝笑着招手,“黄河的事,我都听说了,你立了大功啊。”

谢渊躬身道:“太上皇谬赞了,这都是臣的本分。”

“是啊,本分。”德佑帝叹了口气,“你是个忠臣,可惜,栎儿他……”

“陛下心中,自有考量。”谢渊打断德佑帝的话,“臣相信,陛下终究会明白臣的忠心。”

德佑帝点点头:“是啊,你说得对。栎儿他,只是身不由己啊。”

两人聊了很久,从黄河的河工,聊到京城的近况,从德胜门的往事,聊到未来的期许。谢渊看着德佑帝,心中明白,他虽然身处南宫,却仍心系大吴的江山。

离开南宫,谢渊回到了自己的府邸。他没有去兵部,也没有去御史台,而是闭门谢客,在家中休养。他知道,经过这次河工之行,他与萧栎之间的关系,已不再像从前那般亲密。他需要时间,来修复这段关系;萧栎,也需要时间,来消除心中的猜忌。

片尾

几日后,萧栎下旨,恢复谢渊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的职务,让他重新掌管军政和监察。谢渊接到圣旨时,心中平静如水。他知道,这不仅是萧栎对他的信任,更是对他的考验。

他走进兵部衙门,看着熟悉的环境,心中暗暗发誓:这一次,他一定要更加小心谨慎,既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守护好大吴的江山,又要注意与萧栎的相处,不再让他产生猜忌。

御书房内,萧栎看着窗外的阳光,心中一片澄澈。他知道,自己对谢渊的猜忌,是帝王的本能,却也是一种伤害。他决定,从今以后,要多一份信任,少一份猜忌,与谢渊携手,共同守护大吴的江山。

可他也明白,帝王的道路,注定是孤独的。无论他多么信任谢渊,心中的那道防线,永远都不会消失。这就是帝王的宿命,也是他必须承受的代价。

卷尾语

黄河治患,谢渊以孤臣之身,历艰险、抗谗言,终平水患,其忠其勇,可昭日月。萧栎外遣贤臣,虽为制衡之术,却也历经猜忌与愧疚的煎熬,尽显帝王之难。张文、陈忠之流,借权谋私,构陷忠良,终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足见“多行不义必自毙”。

《大吴名臣传》载:“渊治河于外,栎制衡于内,君臣之间,既有猜忌之隙,亦有旧情之念,终以江山为重,共护社稷。”此案暗合明代“于谦治河”之史实,亦再现了封建皇权下“功高盖主”的永恒困境。萧栎的猜忌,非因刻薄,实乃帝王之责;谢渊的坚守,非因愚忠,实乃臣子之本。

帝王之术,在于平衡,而非偏废;臣子之道,在于忠诚,而非权欲。萧栎与谢渊的君臣博弈,虽有裂痕,却终以江山为重,为大吴的稳定奠定了基础。这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种位置,都应摒弃私念,以大局为重,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黄河浊浪已平,朝堂风波暂息,可帝王与臣子之间的猜忌与信任、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