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8章 联名疏上意拳拳,却遇君心隔万山(3 / 4)

加入书签

是要黄了。”

谢渊冷笑一声:“李尚书手中的不过是伪供词,稍后便让你原形毕露!”

二人并肩走入内阁,阁臣已悉数到齐,萧栎端坐主位,脸色阴沉。“今日议事,只论奉迎太上皇一事,”萧栎开门见山,“李尚书,你先说说你的看法。”

李嵩立刻出列,躬身道:“陛下,臣近日查到,南宫内侍与旧党成员频繁往来,意图借‘奉迎’之名助太上皇复位,这份供词便是证据!若允奉迎,恐生祸端,危及陛下皇位,恳请陛下驳回奉迎之议!”

谢渊上前一步,厉声反驳:“陛下,李嵩所言皆为谎言!这份供词乃周显命人伪造,文勘房主事张启已查明真相,人证物证俱在,请陛下阅示!”

张启随即呈上伪造供词的证据及书吏的供词,阁臣传阅后,皆面露惊色。王伦学士道:“陛下,李尚书仅凭伪供词便请驳回,未免太过草率;十六路巡抚联名请愿,民心所向,奉迎之事当允。”

李嵩见状,急声道:“陛下,即便供词是伪,奉迎之事仍不可允!太上皇若还宫,旧党余孽必借机生事,且各地藩王若效仿‘奉迎’,恐动摇国本!臣请陛下‘暂缓再议’,待查明旧党余孽后再做决定!”

他话音刚落,吏部侍郎张文、诏狱署提督徐靖(已被传讯,却强行闯入)纷纷附和:“臣等附议,请陛下暂缓再议!”

谢渊怒声道:“李嵩此举,分明是借‘暂缓’之名拖延时间,实则不想奉迎太上皇!太祖神武皇帝曾说‘民心即天命’,如今天下民心皆盼奉迎,陛下若驳回,便是违逆天命,恐失民心!”

萧栎沉默着,目光在谢渊与李嵩之间来回扫视。他深知谢渊所言有理,却也忌惮“故君还宫”的威胁,更怕李嵩背后的文官集团生乱。良久,他终于开口:“朕意已决,奉迎之事,暂缓再议!”

谢渊心头一震,不敢置信地望着萧栎:“陛下!民心不可违,祖制不可废,怎能暂缓?”

“够了!”萧栎厉声打断,“此事无需再议,退朝!”

谢渊还想再劝,却见太监总管已拿着诏书走上前来,尖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奉迎太上皇一事,事关重大,需从长计议,暂缓再议。各级官员不得再妄议此事,违者重罚!钦此!”

谢渊接过诏书,指节因用力而青筋暴起,诏书的绫罗边缘被他攥得发皱。他望着诏书上“暂缓再议”四个字,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窜到头顶——三日的等待,十六路巡抚的联名,无数百姓的期盼,竟换来了“暂缓再议”四个字!

李嵩见状,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笑容,上前道:“谢太保,陛下已有明断,你还是遵旨吧。”

谢渊冷冷地看了他一眼,没有说话,转身走出内阁。秦飞与杨武早已在廊下等候,见他神色阴沉,手中诏书攥得紧紧的,便知事情不妙。

“太保,陛下……”杨武小心翼翼地问。

“暂缓再议。”谢渊的声音沙哑,带着压抑的愤怒,“李嵩勾结徐靖、周显,伪造证据,游说阁臣,萧栎终究还是信了他的谗言!”

秦飞怒声道:“那我们就任由李嵩得逞?属下即刻带人拿下周显、徐靖,逼他们招出李嵩的阴谋!”

“不可!”谢渊摆手道,“萧栎已下诏书,此时动他们,便是‘抗旨不遵’,正好给李嵩留下把柄。我们需从长计议,先收集李嵩勾结旧党、构陷大臣的证据,待时机成熟,再一举揭发!”

片尾

他深吸一口气,缓缓松开手,诏书的褶皱却已无法抚平,正如他此刻纷乱的心绪。“杨侍郎,你去安抚各地巡抚,告知他们‘暂缓再议’非终局,我定会再奏请陛下;秦飞,你盯紧李嵩、周显的动向,若他们再敢伪造证据,即刻报知;另外,加强南宫的守卫,确保太上皇的安全——李嵩受挫,恐会迁怒于太上皇。”

二人领命而去,谢渊独自站在廊下,望着内阁衙署的方向。阳光透过檐角,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却暖不了他冰冷的心。他知道,“暂缓再议”只是李嵩的第一步,接下来,他们定会变本加厉地构陷自己,奉迎之事更是难上加难。但他不会放弃——联名疏上的墨迹未干,天下民心的期盼未绝,他身为太保,定要守住“孝治”的初心,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再向丹墀叩圣颜!

卷尾语

奉迎之议被驳,非因理之不足,实因权术之倾轧、君心之猜忌。谢渊以十六路巡抚联名、民心所向为盾,却难敌李嵩“伪造证据、游说阁臣”的暗箭,更难破萧栎“既怕不孝、又怕失权”的帝王心结。这场博弈的失利,暴露了封建朝堂“真理屈于权势”的黑暗——即便有祖制可循、民心可依,若触怒帝王猜忌、遭权臣构陷,亦难成事。

李嵩、周显、徐靖的勾结,尽显官场“官官相护、为利忘义”的丑态:周显伪造供词以报降职之恨,徐靖依附李嵩以求自保,李嵩则借二人之力阻挠奉迎,巩固自身权势,三人沆瀣一气,将“律法”“祖制”视如无物。而萧栎的“暂缓再议”,虽暂避了“不孝”之名,却也埋下了“失民心”的隐患——山东、山西的生员请愿,已显民心浮动,若长期拖延,恐生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