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9章 枕下血书藏壮志,夜阑诵读忆前朝(3 / 3)
>天快亮时,雪停了,窗外的天际泛起一丝微亮。萧桓将血书重新裹好,放回枕下,起身走到案前,收拾好粥碗——碗里还剩几粒米,他舍不得扔,用热水冲了冲,喝了下去。殿外传来小太监的脚步声,是新来的小太监,手里捧着一个布包,见了他,赶紧躬身:“太上皇,这是秦飞大人让臣偷偷送来的,里面有几块干饼和一包暖炭,秦大人说‘天寒,太上皇需保重身体,京师还等着您回去’。”
萧桓接过布包,里面的干饼还带着温度,暖炭用油纸包着,怕受潮。他眼眶一热,却还是把布包递给小太监:“你把这个送回去,告诉秦飞,朕心领了。京师将士尚苦,朕怎能独享?这些干饼和暖炭,让他送给守城的将士吧。”小太监愣了愣,想说什么,却见萧桓态度坚决,只能点点头,拿着布包退了出去。
坐在案前,萧桓望着窗外的晨光,心中满是期盼。他知道,虽然现在处境艰难,但有谢渊、岳谦在京师忠勇奋战,有萧栎、秦飞在南京清剿奸佞,大吴的江山定会稳固下来。他拿起案上的《大吴祖制录》,翻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那一页,指尖摩挲着上面的朱批,那是元兴帝的笔迹,如今看来,更像是对他的警醒。
他想起谢渊的血书,想起京师的将士,想起江南的百姓,心中忽然有了力量。他虽然困在南宫,却可以通过秦飞,传递消息,揭露李嵩的奸计;他虽然日食一粥,却可以用自己的坚守,让忠良们知道,太上皇还在,还在盼着他们的捷报,还在盼着大吴的太平。
小太监送来新的烛火,殿内重新亮了起来。萧桓坐在案前,拿起笔,在一张白宣纸上写下给萧栎的密信,信中写:“李嵩克扣南宫用度,实乃怕朕联系外界,其门生截留粮饷之事,需尽快核查,不可拖延;谢渊、岳谦在京师劳苦,需多予支持,不可让忠良寒心;朕在南宫安好,勿念,只盼北伐胜利,早日归京,共护社稷。”写完后,他将密信交给小太监,让他转交秦飞,务必亲手送到萧栎手中。
小太监退下后,萧桓走到窗边,望着北方的天际,晨光越来越亮,映在南宫的宫墙上,竟有了几分暖意。他知道,新的一天开始了,谢渊、岳谦定已在京师忙碌,萧栎、秦飞定已在南京部署,而他,也会在南宫,守着这血书,守着这信念,等着归京的那一天,等着与忠良们一起,让大吴重现往日的繁荣。
片尾
南宫的晨光透过窗缝,落在枕下的绢布包裹上,像给那血书镀了一层暖光。萧桓站在窗边,望着北方,那里是京师的方向,是谢渊、岳谦守护的地方,也是他心中最牵挂的地方。殿外的小太监轻手轻脚地打扫着积雪,怕惊扰了他,却不知他早已醒了,正借着这晨光,在心中默念着血书上的字句。
风从窗缝里钻进来,带着一丝初春的暖意,吹在他的脸上。他知道,寒食节过后,春天就快来了,就像大吴的处境,虽然现在寒冷,却终会迎来温暖的日子。他摸了摸枕下的血书,心中满是坚定:只要这血书还在,只要忠良们还在,大吴就不会倒,他就不会放弃。
卷尾语
大吴太上皇南宫寒食半日,非仅“节俗冷食”之事,实为“困厄见志、患难显忠”的精神写照。从日食一粥的节俭,到藏血书于枕下的珍视;从拒秦飞暖炭干饼的坚守,到夜夜诵读血书的信念;从对谢渊忠勇的敬佩,到对李嵩奸佞的警醒,萧桓之心路,映照着大吴危局下“皇室与忠良精神共振”的重要性——血书为媒,连接起困厄中的太上皇与奋战中的忠臣;冷食为镜,照见奸佞的卑劣与忠良的高尚。
此寒食之事,有三重意义:其一,显萧桓之悔悟与成长——从昔年的犹豫多疑,到今日的坚守与担当,虽困南宫,却仍以社稷为重,为皇室内部凝聚打下基础;其二,证谢渊血书的精神力量——血书非仅“忠勇之证”,更成了困厄中支撑萧桓、连接君臣的精神纽带,补全“君臣相知”的历史闭环;其三,曝李嵩党羽的卑劣——克扣南宫用度、阻截京师粮饷,其“私念凌驾社稷”的本质暴露无遗,为后续清剿奸佞提供了民意支撑。
然危局仍在:李嵩党羽未除,京师防务仍需谢渊、岳谦坚守;北伐粮饷虽有进展,却仍需警惕奸佞破坏;萧桓困南宫,与外界联系仍受限制。然寒食之日的坚守,已为大吴埋下“中兴”的种子——君臣同心,民意为归,纵有艰难,亦能破局。南宫的血书,终将成为大吴中兴史上,“忠勇不朽、社稷为重”的永恒见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