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1章 非是谢卿好杀戮,江山危局迫人家(5 / 5)
盒中,盒中还放着昔日写的血书“朕负谢渊,负京师百姓”,如今,这密信与血书放在一起,像是一种呼应:往日的“负”,今日当以“信”补之;往日的犹豫,今日当以“坚定”替之。
片尾
萧桓起身走到窗边,望着九门的方向,虽看不见悬首的景象,却能想象到:百姓路过九门,见悬首的奸佞,知朝廷肃奸护民,便会安心;百官路过九门,见悬首的奸佞,知谋逆者死,便会收敛。他心中默念:谢卿,今日你斩五人,悬首九门,为大吴稳住了根基,他日,朕定与你同心,清尽奸佞,护好京师,让大吴的百姓,再不受瓦剌之苦,再不受奸佞之害。
夜色渐深,奉天殿偏殿的宫灯亮了许久,萧桓坐在案前,批阅着朝政文书,指尖的力度,比往日更坚定——他知道,有谢渊这样的忠良在,有今日肃奸的震慑在,大吴的中兴,虽路远,却可期。
卷尾语
大吴帝得谢渊肃奸密信半日,非仅“知斩五人”之讯,更乃帝心“从犹豫到坚定”之转折。从初得信的震惊,到忆朝堂博弈的愧疚,再到明谢渊苦心的认可,终至传旨定局的果决,帝之心路,映照着大吴危局下的“肃奸安内”之难。谢渊斩五人、悬首九门,非为专权,实为破“官官相护”之弊、断“瓦剌乱国”之谋、安“百姓惶惶”之心;帝桓之叹,非为惜奸,实为叹“社稷迫人”之无奈、赞“忠良果决”之难得、定“中兴社稷”之决心。此密信之递、帝之决断,为后续“清南迁余党”“固边军防务”“安京师民心”埋下关键伏笔,成“德佑中兴”之重要节点。然南迁派余党未除,瓦剌仍窥北境,帝与谢渊之任,仍重矣——唯有君臣同心,持续肃奸、强兵、抚民,方能不负列祖列宗之托,不负天下百姓之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