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1章 玄锋归庙镇庑,振国还凭烈飙(4 / 4)

加入书签

——凡再敢倡和、通敌者,无论官职高低,皆是此下场!某劝诸位,同心协力,共守京师,若有二心,尚方剑不饶!”

百官们齐声应道:“臣等遵旨!愿随太保,共守京师!”主和之声瞬间销声匿迹,有的官员甚至主动站出来,揭发身边的旧党余孽,希望能将功补过。

斩了两人后,谢渊又命秦飞率玄夜卫,抓捕与二人关联的旧党余孽——共抓获礼部、户部、刑部官员十五人,皆押入诏狱,由刘景(正三品,刑部侍郎)主审,凡涉通敌、贪腐者,一律从严论处。周显则率玄夜卫,加强皇城各门的防务,严查出入人员,防止内奸漏网。

与此同时,岳谦(从二品,都督同知)与李默(从三品,宣府卫副总兵)一起,加固安定门防务——在城门内设置三道路障,埋上尖木;调派京营卒五千,日夜巡逻;又组织百姓成立“乡勇队”,协助京营卒守城门。百姓们纷纷响应,有的捐出家里的铁器打造兵器,有的捐出粮食支援军饷,有的甚至带着孩子来帮忙搬石头、挖壕沟,皇城内外,一片同心协力的景象。

陈忠(正三品,户部侍郎)则清查户部旧吏,发现仍有三名郎中私扣粮饷,他按谢渊的命令,将三人革职下狱,追回粮饷五千石,充作边军粮饷;又从内帑拨银十万两,用于修缮城防和制造军器。工部尚书张毅(正二品)也加强了军器制造的管理,凡铸工粗劣者,匠人、督工官一并论罪,确保军器质量。

瓦剌太师也先得知礼部左侍郎、户部郎中被斩,谢渊获尚方剑授权,大吴军民同心、防务加固,知道再攻皇城无望,只能暂时按兵不动,甚至撤走了部分骑兵,只留万余人屯驻德胜门,与大吴对峙。他看着皇城方向的“守京师”木牌,沉默了良久,对副将巴图说:“大吴有谢渊这样的忠臣,有这样的君王和百姓,看来,短期内是攻不下京师了。”

谢渊站在皇城的城楼上,手持尚方剑,望着远处的瓦剌营帐,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赐剑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他要以这把剑,清除所有内奸,重整军政吏治,夺回西直门、德胜门,为大吴开拓一个太平的未来。身后,百姓们的欢呼声、士卒们的操练声、工匠们的打铁声混在一起,汇成一首激昂的乐章,在皇城上空回荡,久久不散。

片尾

帝赐尚方剑后一月,谢渊彻底清剿主和通敌党羽,共抓获官员三十余人、旧党余孽五十余人,皆按律论处,有的被斩,有的被流放,有的被革职为民——朝廷内部的奸邪势力,终被清除殆尽,朝政渐趋清明。

萧桓下旨,追赠西直门、德胜门死难的士卒与百姓,厚待其家属,将死难者的名字刻在“忠勇碑”上,立于太庙旁,由礼部春秋祭祀。谢渊亲自为“忠勇碑”撰写碑文,上面写着“忠勇之士,以血护邦;义民之节,以死守土。虽微躯赴难,却可昭日月,励后人”。

皇城的防务经谢渊、岳谦加固,增设箭楼十座、火炮三十门、壕沟五道,成为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京营卒经整编,增至三万余人,士气高昂,操练不懈;边军也得到粮饷补充,战力渐复,开始主动袭扰瓦剌的粮道,让瓦剌疲于应对。

百姓们的生活渐渐恢复正常,市集重新开放,商铺陆续营业,孩子们又能在街巷里玩耍。每当谢渊经过市集,百姓们都会主动上前问好,有的送水,有的送干粮,有的甚至跪地磕头,感谢他斩奸贼、保平安。谢渊总是扶起百姓,笑着说:“这是某的本分,也是大家同心协力的结果。”

卷尾

《大吴史?帝纪?德佑帝传》载:“德佑十五年,主和通敌者乱朝,帝赐谢渊尚方剑,授便宜行事之权,渊斩礼部左侍郎、户部郎中于太庙前,清剿余党,朝纲始振。史臣曰:‘桓之赐剑,非仅信渊,实乃知“佞不除则国不宁,和不拒则国必亡”。赐剑之举,定朝野之心,固军民之志,为大吴复城退敌奠定根基,乃德佑朝关键之策。’”

《大吴史?列传第三十二?谢渊传》载:“渊获尚方剑,斩佞臣、清旧党、固防务,帝倚之如柱石。时人赞曰:‘谢公持剑,如神武帝再临,佞臣丧胆,胡贼却步。无渊之忠勇,无剑之授权,恐大吴已亡于和议。’渊后率师复德胜门、西直门,皆以尚方剑督战,士卒用命,终破胡贼,复我疆土。”

《玄夜卫档?尚方剑授受录》补:“谢渊持尚方剑期间,凡处置官员,皆先呈证据于御史台,再行斩决,虽有‘便宜行事’之权,却未尝滥用。帝闻之,叹曰:‘渊之忠,不仅在斩佞,更在慎权——此乃真忠臣也。’后渊复城后,将尚方剑归还太庙,奏曰:‘剑乃镇国之器,非国难不授,今京师安,臣不敢私持。’帝许之,命将剑藏于太庙,题‘慎权忠鉴’,令后世子孙观之,勿忘‘授权易,慎权难’。”

《大吴史?刑法志》载:“德佑十五年尚方剑之赐,后成为大吴‘国难授权’之制——凡遇外敌入侵、内奸作乱,帝可赐尚方剑于忠勇之臣,授便宜行事之权,然需‘先呈证据、后行处置’,且‘事毕归剑太庙’,以防擅权。此制历永熙、泰昌诸帝,未废,成为大吴应对危局的重要制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