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0章 刃斩乱言安众志,剑驱游骑护民还(4 / 4)

加入书签

起谢渊,手指触到他冰冷的铠甲,心里一阵发酸:“太保无罪!是朕用人不察,让内奸钻了空子!你能带着千二百残卒和万余百姓安全退回皇城,已是大功!”他转身从案上拿起一把玄铁剑——剑鞘上刻着“守土”二字,正是神武帝萧武的遗剑,“此剑赐你,今后凡内奸、旧党,无论官职高低,你皆可先斩后奏,无需请旨!”

谢渊接过剑,剑身在烛火下闪着冷光,他躬身道:“臣谢陛下恩典!臣定清除内奸,重整防务,夺回德胜门,为死去的弟兄和百姓报仇!”

萧桓点头,对众人道:“秦飞,你继续追捕李彬与张全余党,务必一网打尽;陈忠,清查户部旧吏,凡私扣粮饷者,即刻拿办;杨武,协助太保整编残兵,补充军备;岳谦,与太保共掌皇城防务,加固城防,绝不让瓦剌再前进一步!”

接下来的几日,谢渊与岳谦日夜操劳,加固皇城防务——在皇城周边挖深三尺的壕沟,埋上尖木;城墙上增设箭楼五座,调运新铸火炮十五门、弓箭万余支;将千二百残卒整编为“御林军”,分为三班,日夜巡逻,确保皇城安全。

秦飞则加大追捕力度,在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从三品)的协助下,于城郊破庙抓获李彬,从其身上搜出与石崇余党往来的密信。萧桓下旨,将李彬、张全、王述等内奸斩于皇城门外,曝尸三日,以告慰德胜门死难者。

陈忠清查户部,发现五名郎中私扣粮饷,按谢渊之意,将五人革职下狱,追回粮饷万余石,确保皇城粮饷充足。百姓们也主动来帮忙,有的搬砖运石,有的缝补铠甲,有的送水送粮,皇城虽仍有战争阴影,却处处透着同心协力的暖意。

瓦剌太师也先占据德胜门后,本想攻皇城,却见皇城防务加固、大吴军民同心,又闻内奸被斩,知道再攻无益,只能按兵不动。他看着皇城方向的“守京师”木牌,沉默良久,对副将道:“大吴有谢渊这样的忠臣,有这样的百姓,短期内难破京师矣。”

片尾

谢渊率残兵退守皇城后,萧桓下旨追赠德胜门死难士卒为正九品武官,家属免徭役五年;死难百姓追赠“义士”,葬于皇城旁“忠民墓”,由礼部春秋祭祀。谢渊亲自为墓撰写墓志铭,刻于碑上:“忠勇之士,以血护民;义民之节,以死守土。虽微躯赴难,却可昭日月。”

谢渊与岳谦加固的皇城防务,后续成功抵御瓦剌三次进攻,瓦剌每次死伤逾千,终不敢再犯。秦飞彻底清剿李彬、张全余党,抓获内奸五十余人,皆按律论处,朝廷内部渐趋清明。陈忠改革户部粮饷制度,设“粮饷督查司”,由玄夜卫协助监督,杜绝私扣粮饷之弊;工部尚书张毅也加强城防修缮与军器制造管理,凡验收不合格者,匠人与官员一并治罪。

百姓们得知内奸伏法、皇城安定,自发聚集在太庙前,焚香祈福,高喊“陛下万岁,大吴万岁”。谢渊站在太庙台阶上,看着雪中跪拜的百姓,心里满是欣慰——德胜门的撤退不是失败,而是为了更好的反击。只要君臣同心、军民协力,定能击退瓦剌,夺回失地,还京师太平。

卷尾

《大吴史?列传第三十二?谢渊传》载:“渊守德胜门,内奸匿防、粮饷被吞,瓦剌强攻,城将陷。渊率千二百残卒护万余百姓退皇城,途遇胡骑,卒亡二百余,民伤三十余,终得入城。帝赞曰:‘渊之退,非怯也,乃保民保社稷;渊之忠,非独战也,乃护民护江山。无渊,皇城危,百姓危。’”

《大吴史?奸臣传?李彬传》载:“李彬,刑部郎中,正五品,贪赃纵奸。受张全贿银三十两,拖其通敌案,致谣言乱军;私藏与石崇余党密信,庇奸害国。后被秦飞擒,罪证确凿,斩于皇城门外,曝尸三日,家产抄没充军饷。史臣曰:‘彬掌刑却乱法,纵奸害民,其死不足以谢德胜门亡魂。’”

《玄夜卫档?德胜门回防录》补:“谢渊退皇城后,所率残卒整编为‘御林军’,渊亲领之,守皇城。神武帝遗剑,渊每日佩之,曰‘见剑如见先帝,不敢忘守土护民之责’。后渊夺德胜门,将剑供奉于城楼,题‘护民’二字,令后世守将铭记。”

《大吴史?食货志》载:“德胜门回防后,百姓捐粮五千余石、布千匹,陈忠造‘护城簿’记之,帝赐捐物者‘忠民’牌,免徭役一年。此簿后为大吴危难募资范例,历代沿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