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7章 巷残犹见血痕在,城破难遮百姓忧(4 / 4)
瓦剌前进一步!”
“臣等遵旨!”百官齐声领命,声音里满是坚定。
此时,太庙外传来消息——瓦剌太师也先得知萧桓移驾太庙、誓守京师,又听说李嵩、王瑾被抓,内奸党羽被查,知道大吴君臣同心,再攻京师无望,已下令暂缓进攻,派人去打探大吴的动向。
萧桓站在太庙的台阶上,看着远处的京师城墙,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危局仍未完全解除,瓦剌仍在城外,内奸仍需彻查,粮饷仍需调度,可他不再犹豫,不再畏惧——因为他知道,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身后有列祖列宗的庇佑,有百官的支持,有百姓的信任,有谢渊这样的忠臣,大吴的江山,定能守住!
片尾
萧桓移驾太庙后,太庙周边的防卫愈发严密,秦飞率玄夜卫卒日夜巡逻,确保帝与百官的安全;陈忠很快追回李嵩私扣的粮饷,调拨给边军与百姓,内城的粮荒暂解;谢渊虽仍需静养,却每日在太庙偏殿处理军务,批复军报,杨武(正三品,兵部侍郎)每日往返于兵部与太庙之间,传递消息;岳谦、李默率军加固安定门、彰义门的城防,百姓们主动来帮忙,有的搬砖,有的送水,有的缝补铠甲,内城的气氛从之前的惶恐,变成了如今的坚定。
礼部侍郎林文(正三品)按萧桓的旨意,在太庙外设立“忠勇榜”,将彰义门巷战中阵亡的亲兵、百姓的名字一一刻在榜上,供百官与百姓祭奠;每日都有百姓来“忠勇榜”前献花、焚香,有的甚至带着孩子来,告诉他们“这些是守京师的英雄,要永远记得他们”。
李嵩、王瑾被押入诏狱后,秦飞加大了对其党羽的清查力度,从吏部、礼部搜出大量通敌密信与贪腐账册,抓获旧党成员二十余人,皆押入诏狱待审;百官们见内奸落网,朝政清明,纷纷主动上书,或建言加固城防,或请缨率军守边,或捐赠家产充作军饷,太庙的临时理政之所,竟比往日的御书房还要繁忙,却处处透着同心协力的暖意。
瓦剌使者见大吴君臣同心、防务加固,知道议和无望,只能返回瓦剌,向也先禀报;也先虽仍有不甘,却也知道再攻京师难有进展,只能暂时按兵不动,与大吴对峙——萧桓移驾太庙的这一举措,不仅稳定了人心,更暂时遏制了瓦剌的攻势,为后续的太庙朝会与彻底拒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卷尾
《大吴史?礼制志?太庙》载:“帝桓因京师危,移驾太庙,誓与列祖列宗共存亡。太庙设临时理政之所,帝在此处理军务、朝政凡十日,百官随行,军民响应。史载:‘帝临太庙,百官醒,百姓安,瓦剌却,大吴危解。’太庙之‘忠勇榜’,后经礼部修缮,成为大吴祭祀忠勇之士的固定场所,历永熙、泰昌诸帝,未废。”
《大吴史?列传第三十二?谢渊传》载:“桓欲移驾太庙,李嵩、王瑾阻之,渊扶病入谏,陈‘迁都则亡,死守则存’之理,帝深然之。及帝驾临太庙,渊虽重伤,仍随百官入庙,见证帝誓。时人赞曰:‘谢公之忠,不仅在巷战之勇,更在定策之明。无渊之谏,恐无帝之誓;无帝之誓,恐无大吴之安。’”
《玄夜卫档?帝驾太庙录》补:“萧桓在太庙期间,每日清晨必拜列祖列宗牌位,晚间则与谢渊、李东阳(正一品,内阁首辅)商议军务,未尝稍歇。神武帝遗剑、永熙帝手谕,帝每日随身携带,谓‘见此二物,如见列祖,不敢懈怠’。后帝还宫,命将二物藏于太庙,题‘守土之鉴’,令后世子孙观之,勿忘守土护民之责。”
《大吴史?食货志》载:“德佑七年帝移驾太庙后,百姓捐粮捐物者逾万户,陈忠将所捐物资登记造册,设‘助军簿’,藏于户部档案库,帝命‘凡捐物百姓,皆免徭役一年’,以彰其功。此‘助军簿’后成为大吴危难时募集物资的范例,历代沿用。”
帝驾临太庙,丹心告列宗。剑横惊佞胆,誓立振民风。百姓捐粮急,百官献策同。胡贼闻胆丧,不敢近京东。
至今榜前柏,犹带旧时风。
↑返回顶部↑